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读后感_1500字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Into the wild

当你年轻时,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想要的东西就是你该得到的东西,当你十分渴望某件东西时,就有天经地义的权利得到它。”

现在流行“世界这么大,我总想出去看一看”,纵情之余,恨不得大笔一挥写个辞职信,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远离这喧嚣焦虑杂乱的文明世界,远遁山林之中。

没什么,这种想法太平常了,还不止一例。≪into the wild荒野生存≫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92年美国一个22岁的青年单身进入阿拉斯加最后身死。作者一层层剥茧寻丝地通过他的足迹来寻求为什么他会这样死去。

而我读书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啊,又是怎样的理想?

Chris出身中产阶级,父亲曾是NASA技术专家,后来和母亲创业赚了大钱;自己本人是顶级私立Emory大学高GPA毕业的高才生,考进哈弗法学院也不在话下。

但是大学毕业了,他就跟父母断绝联系,到处流浪,靠打零工挨饿度日。最后,他单身一人深入阿拉斯加113天之后被活活饿死(不是自杀)。

Chris是“一个羽翼未丰的浪漫主义者,一个青春年少的唯美主义者,一个返祖的荒野流浪者”。他深受托尔斯泰,梭罗的影响,崇拜杰克伦敦,特别厌恶约束,很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他固执和自信,并没有多少危险意识(没有我不能处理的事情)。

看他进入阿拉斯加荒野带的行李:一袋10斤大米,一把不能射杀大型猎物的猎枪,一本植物百科全书。最让人无语地说,他最重的行李是九本书!就算我这种人都觉得你带点吃的都比带书强啊。当然,他把所有的现金焚烧掉,没有带地图和指南针,把车抛弃掉,不知道阿拉斯加气候特点,不知道该如何在阿拉斯加贮藏食物。虽然他其实蛮厉害的,就靠那点粮食,他还硬撑了113天。如果不是食物中毒,也许可能活到获救。

作为母亲,第一个我的想法是,这种固执的理想主义者,会不会跟家庭因素有关?

文章似乎要说,是有那么一点家庭关系:父亲很强势;白手起家的父母拼命工作对他和妹妹有忽略;父亲曾经游离在自己的前妻和他现妻之间脚踏两只船, 所以Chris在绝对的道德标准要求下根本不容原谅父亲。

但是,通过他高中同学和家人叙述,还是能感觉Chris的与众不同:有很多天赋但绝对不接受任何规范,特别讲究不拘束和自由;对自己和家人高度道德要求;鄙视金钱,鄙视物质享受。除了他父亲的婚姻问题,实在看不出这对父母纠究竟做错什么地方导致孩子会在大学毕业之后一走了之并且隐姓埋名。好吧,我觉得有人说得对,他确实和别人wired不太一样,尽管他是彬彬有礼的,并不是不能和其他人接触。

在临死之前,chris还是面带笑容的,看不出没有后悔。我希望他也许会有点后悔,因为他的最后随笔,the happiness is real only when shared (幸福只有分享才会真实)。人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了孤独一个人生活,回不到新青铜器时代。当然,受到最大的伤害还是父母家人们。

93年作者陆续在≪outdoors户外≫发表文章调查Chris的死因。2007年Sean Penn把它拍成了电影,受到广大文青们的一片叫好:如果你想在生命中达成什么,那么就努力去抓住它,人生只有一次。

但是,为什么我这么难受呢?

他所崇敬的杰克伦敦,就算写出The call of the wild,也不过只在阿拉斯加蹲了一个月;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那地方离文明世界不过两公里而他还时不时有人拜访或去拜访友人。更可笑的是,Chris认定的荒野,其实还在阿拉斯加边缘连荒原都不算,如果他有地图,就会知道那个巴士离高速公路不过五十公里,25公里外是国家公园入口,三公里周径内有四座看林人小屋;当他被夏天河水阻挡不能返回的时候,只要再走一个半小时就有吊篮可以渡河。。。

也许年轻人都具有这样热情,鲁莽,躁动,甚至轻率。“我原以为攀登魔指峰能解决我生活中的全部问题,结果,它什么都没有解决”。我们原以为一次旅游,或者一次远离世间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问题还继续存在。更大区别就是,看你有没有幸运地回来。

而我绝对老了。我一点都不希望我的孩子们这么纯理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