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城里的房子:读懂中国房产财富的逻辑》读后感_1000字

《城里的房子:读懂中国房产财富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欣赏作者的全收益分析框架,实际上静态去看房价收入比和动态地进行全要素分析,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相径庭。而只有有数理逻辑的人可能才不会止于房价有泡沫还是没有泡沫的定性结论,而是去观察房地产整个产业的逻辑以及投资于不动产对每个人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我们很多人思考这一问题时,总是脑子里有很多纠结夹杂着悔不当初的痛苦,而失去了纯粹的理性。我们常常是身体很诚实地去参与,去买房,然后躺在价值高昂的房间里担忧得夜不能寐。能够感觉到作者在打破旧的观念时使用了动态预期、现金流贴现、成长动态估值等与股票市场比较类同的方法(或者叫做广普的资产定价法),但没有将之综合成一套可以推而广之的要素模型,大约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对待房地产泡沫,作者的基本态度是不可知。作者也引用了格林斯潘的话,认为轻易去预测市场和判断泡沫,是对市场缺乏敬畏。市场本身是我们大家的总和,是否有天才不世而出预测出历史的轨迹仍有大量争论,但普通老百姓只要跟着去买房去行动就好,其实是无法把握拐点的。我大部分同意这一观点,但我想作者自己也会有晚上睡不着反思自己是否在火上浇油的时候吧。将中国问题放在全世界的框架下分析,的确可以看到很多一般情况看不清的角度,但是否我们也不自觉地将自己等同于发达国家了呢?北京的可比房价是纽约的一半,所以没有泡沫,这种判断是否太过轻易了呢?中国人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北京与纽约的人均GDP大约是怎样的水平?中国在未来一定会超过美国成为更加富强和更加繁荣的国家吗?那为什么政府精英们还要为中等收入陷阱而殚精竭虑呢?作者在这些需要综合思辨的领域,有点偏于随意,常常随口一句,只要房地产的租金收入高于国债就行,就将一些需要深究的问题搪塞过去了。实际上,中国很多地方的租金收入比低于国债,且不说国债收益率与租金收入比有多少可比性,但中国目前房价隐含的收益率显然并不高。也许像是成长股估值一样,中国的房价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但如果情况变化与预期不一致,成长预期是可能招致估值变化的。其实房价上涨与可能的下行风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很难脱开下跌的风险去谈上涨空间,也很难不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谈泡沫。作者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大势,认可中国房地产的大势头,无可厚非。但因此认为所有泡沫论都是不值一驳的杞人忧天,也似乎太过了一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城里的房子:读懂中国房产财富的逻辑》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