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集)》读后感2100字
- 王朱异同
前面讲道,儒学就是以实学为本的学问,一方面包含了可以经世济民、追求实用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反对口头上求道或者书本中求道,而是通过体认领悟而掌握。二程和朱熹,包括后来的王阳明,都从实学的立场上,对汉唐魏晋以来的训诂记诵之学和流于空虚的禅学,进行了批判――这种口耳之学,即舌尖上的学问,致力于模仿,缺乏创造力,只能夸夸其谈,对于经世济民,却无任何益处。
在这个基础上,王阳明和朱子学说,也有很多分歧。
王学源于陆学,(阳明的穷理方法和他的主张极其相似。)陆九渊主张“心即理”,把理看成是心的体现,而朱熹与陆九渊不同,他主张的是“格物穷理”。陆九渊批评朱熹的学说是醉心于追求心外事物之理,丧失了心的主体性,陷入支离;而朱熹则批评陆九渊的学说是向内求理,流于禅学,陷入虚妄,导致弊害。
不过在宋元明时期,朱子学说始终受到官方推崇,陆学受到打压。至元代,朱子学更被指定为科举之学,迎来大繁荣,而陆学基本上处在隐藏不露的状态。直到王学的出现,陆学才得以显现。
其时,官方一般将朱熹的新本《大学》作为通本,同时,朱熹所著的《大学章句》对《大学》中的观点也进行了详解。但是,王阳明认为“新本”有误而“旧本”才是正统。他在《〈大学〉问》对朱熹所持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大学〉问》可以说是王阳明留下来的唯一著作,是将《传习录》及前面提到的《亲民堂记》中的内容集大成的作品。该书涉及王阳明晚年成熟思想的命脉,概括了王阳明的整体思想,非常重要。
1.朱熹曾提出“先知后行”说,认为必须首先认清万物之理,然后才能去实践,否则实践就会变得毫无根据。朱熹的这一认识在当时被认为是常识,是绝对的真理。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自然颠覆了这一理论,前已细述,不再赘述。如果套用《中庸》中的话,那么“知”就是“道问学”,“行走”就是“尊德性”,朱子学是以前者为主,而王则是以后者为主。
2.关于致良知,王阳明所说的“心即理”,是针对朱熹“格物致知”,人们下功夫去除私欲后就会得到天理,而心的作用也会自然得以体现。因此,学问并非通过格物来获得,而是去除私欲后心之天理的呈现。
3.王阳明将《大学》中的“亲民”解释为古本中的“亲近人民”之意,这正是古代明主的治国之道,只有怀着慈悲、爱民之心,才能教化、奉养人民。王阳明认为,朱熹所言之“新民”有严厉训诫百姓之意,这样会使帝王对百姓的怜爱之情减少,影响百姓的生活。王阳明并不像朱子那样重视礼法。王阳明说,礼法用来教化百姓,改变世风,是不可或缺的,但不应该盲目遵从古代礼法,礼法应当随时世而变化。
这一点也体现在二人教学方式上。朱熹讲学主要局限在学院里,王阳明则喜欢于山水中边游玩边讲学。因此,朱熹的教学方式较为呆板,而王阳明的则更为灵活。
4.王阳明的学说为实用科学。朱熹将推究万物之理当作“格物致知”,并认为“格物”先而“诚意”后。王阳明认为这种观点容易使人的思想意识被客观事物所限,因此对其加以批判。王阳明将“诚意”作为格物致知的根本,同时也作为《大学》之根本。不过如按王阳明所说,那么《大学》只需阐述“诚意”,而没必要尽述“正心”“格物”“致知”“修身”等内容。
5.朱熹重理性,解释自己的学说时偏向于理论性,王阳明阐述自己学说的方式则是简单明了,直中要害。所以我们读《传习录》时会发现,文中大量使用比喻、引喻,随处可见让人激情澎湃的问答,王阳明并没有把经典当作经典,而对它们做客观的解释,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说得极端一点,王阳明是在借解释经典之机阐述自己的思想。若读《朱子语类》,这样的感动就会很少。
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他们主张的依然是孔孟之道,但前者严厉而后者温情。朱子提倡理智他律的道德,而王阳明则提倡充满人情的自律的道德。
一言以蔽之,在王阳明看来,修习圣贤之学就是依照人伦道德去真实地生活,这是王阳明一生的坚守和选择。王阳明继承发扬复兴的,正是儒学的践行精神。而朱子一生治学,理论丰赡,践行太少。换个角度来看,阳明学其实是回归到了孔子论述德行、实践德行的观念上。
(晚年时,王阳明曾写《朱子晚年定论》,借此缓和自己与天下朱子学者的矛盾。然而,这反而成了后世攻击王阳明的把柄,认为他存有曲学阿世的一面。)
王学之传承
王阳明去世后,心学分成三派,分别是良知现成派(左派)、良知归寂派(右派)和良知修证派(正统派)。良知现成派中多有才之士,他们大多具有搏龙斗蛇的能力和本事,此派学者不赞同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提倡人性解放与自由,呼吁依照情感和本能去做事。他们大都率性而为,一旦对社会和政治不满,便会毫无忌惮地发泄出来。但也正是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给阳明学带来了诸多弊害,最终导致了官方对杨明学的禁止,使阳明学在中国日渐没落。
日本学者东正堂和冈田武彦都认为,正是因为阳明学在中国的没落,加剧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道德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仍然没有改善。
凡·高说:“没有什么事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集)》读后感_2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