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开口说 :“我……” 我从哪儿来?意识是什么?自由意志是幻象吗? 我与你是绝然分离的吗?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终结? 自我、灵魂、意识、“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作者是现在国内哲学牛人大力推荐的哲学名家红人。翻一下他的书,不能不服他是天才的哲学家、文学家及有强科学背景,实力雄厚学者。他读书多,知识面广、还是正宗“诺二代”。他家老爷子曾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都是事实。怪不得他早年非常英明的放弃数学研究,改行成了现在的名人。因为数学家讲究的是,精简明了、思路清晰。而新一代科学自然哲学家思想可以天马行空、不着痕迹,令没有科学背景的哲学或者文学吃瓜青年,不容易读出头绪,只能拍手叫好。估计哪些老一辈哲学家真正能够读懂他的也不多?因为他的本书,有下三个方面特点。例如,他将一些数学或者物理学领域具体内容或者事件,比如一个数学公式之思考,不是用数学语言,而是用哲学语言,外加散文形式写出来了。另外,他又将本来可以用哲学语言描述的内容,用数学思考方式表达出来。第三方面,就是他擅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来比喻描述一些数学物理公式或者概念。他似乎也是想与普通读者套近乎,搞得像大众哲学、写起来,看似乎简单,其实非也。自然,秒杀一大片。因此,他就像植物遗传育种中讲的遗传“杂交优势”,在多学科领域灵活应用中的体现与发展,成为现代像科学自然哲学中能够大忽悠之东东。当然,这里绝对没有贬义,只有敬意!如同上面所提,本书不仅仅像是一本现代科学自然哲学,散文式的畅想曲。他当然像有其思想体系,真不容易读呀!另外,没有想到,今年出版翻译的书,在十年前原版就已经出版。好在,现在微信上,正在大力推荐他另外一本翻译成了的书“表象与本质”,盼望微信读书也能够尽快推出。目前这本老书、在Amazon 的评分是平均4(4/5)分。本书不容易读,如前所陈述是因为他有大哲学家的思考,文学或者散文家写作技巧,以及物理学众多领域之科学背景实力。它是一本像微信中,高水平泡泡集。所以,一般读书人读了,放弃了,也不足以为奇。它肯定不是像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种,拿起来就可以读的书。读它必须先有思想准备。因为,如果没有他之学术背景或者脑子,一般还真不容易知道,他常常在想说什么。因此,不能不怀疑哪些大力推荐此人书的哲学牛人们,是否真喜欢他的书?至少是,阳春白雪和者皆寡?共勉之️!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我是个怪圈侯世达19个笔记◆ 序言 一位作家和他的书>>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举例说明:1,计划阅读1小时,要预留1小时15分钟的时间,因为进入阅读状态是需要时间的。2,午休时间15分钟左右,要给自己设定25分钟的闹钟⏰,因为入睡需要8分钟左右。>> 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不要被这本书的标题迷惑,它讲述的并不是我,而是“我”这个概念>> 我们总是通过寻找并勾连与我们过去所知事物之间的类似性来进行思考的>> 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一碗盛满了隐喻和类比的沙拉。>> 每次当我写下“类似地”或“相比之下”的时候,都意味着一次隐含的类比>> 我认为,任何人的写作都能通过对形式的在意而获得提升。待读书单>> 很久以来,我一直深深迷恋着小说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著名小说《人的境遇》>> 很久以来,我一直深深迷恋着小说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著名小说《人的境遇》◆ 引言 一场友善的争论>> 当自己的观点由他人之口陈述出来的时候,人们常常就不再信任它了,这可真是奇妙。◆ 第1章 论灵魂及其尺寸>> A小调25号第十一练习曲>> 《星球大战》>> 我相信一个人的灵魂是在历经数年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地成长起来的。◆ 第2章 摇曳在恐惧与梦想之间的那只电灯泡>> 大脑就是一台思考机器>> 《思维、大脑和人道主义价值》◆ 第24章 论宽宏与友谊>> 亲爱的上帝啊,请保佑并祝福一切呼吸的生命,令其远离邪恶,温柔入眠>> 不管怎么说,拥有良心——一种对于道德的认识以及一种对其他有知生命做“正确的事”的在意。在我看来,是标示着一个生命中存在意识的最自然的标志,也很有希望是最可靠的标志>> 一个人越宽宏,那个人的自我或灵魂就越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