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必须牺牲卡米尔》读后感_1500字

《必须牺牲卡米尔》读后感1500字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对于以逻辑严密信息精准要求的悬疑推理小说,这本书看起来却不太顺畅,相比上一本《必须找到艾利克斯》,虽然对临场感的表现更身临其境了,但多处故事叙述,尤其是后半本书的逻辑描述是退步的。
想提及一下故事诡计设计,无奈只能剧透了。
从凶手视角来看,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老抢劫犯为了死后让家人衣食无忧,拉了几个帮凶搞了一笔大买卖,帮凶中就有本书的凶手。然后凶手被骗了,老抢劫犯没有如约分赃,而是私吞了钱隐姓埋名躲了起来。
在多次寻觅无果后,为了找到老抢劫犯和钱,凶手兵行险招,设计了一个让警察代劳来寻人的诡计。由于凶手堕落前曾在警队工作过,对故事男主警长卡米尔非常熟悉。
于是,凶手策划2个事件,第一个通过“偶然”的相遇,让警长爱上了一个他安排好的女人安妮。她成为女友后,为凶手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来源,并用感情因素“控制”住警长;第二,自己假扮老抢劫犯,在光天化日之下重演了一处珠宝抢劫案,让警方锁定老抢劫犯本人。同时,再次制造“偶然”,在抢劫前重伤了“路过为警长买首饰”的安妮,并多次“威胁”安妮的生命,想杀她这个“目击证人”灭口。
这样一来,警长卡米尔由于对安妮生命安全的极度担忧,不惜调动大规模警力,大肆搜捕老抢劫犯,甚至威胁杀人犯为其提供线索。
但是警察毕竟是警察,警长在深入调查后,发现疑云重重。首先,老抢劫犯和真正的凶手并非同一个人,其次安妮的身份是假的,针对她工作单位和人际关系的调查,都是虚假信息,查无此人。
于是,真相便摆在了警长的面前,他在案发后第三天找到了真正的老抢劫犯,以其为诱饵,将计就计,成功抓到了上门复仇的凶手。
剧情就是这些,不复杂,只是作者不会直接给我们凶手视角去描述事件。所以我们从警长的视角,是先看到安妮受害,珠宝店被抢,而后是有人要杀掉安妮这个目击证人,再然后是调查深入后冒出几个疑点,尤其是安妮的反应和真实的身份,她的目的……
不说翻译,单说小说本身。比起《必须找到艾利克斯》,本书的诡计没有那么自然,能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一些槽点。比如说:
警长卡米尔的妻子四年前遭遇不测,这事情几乎击垮了他,甚至引发了严重的抑郁症,危害到工作。我们看到是一个对妻子忠贞不二,甚至活在过去重情重义的好丈夫形象。但是!这么一个好丈夫却在短短两天内就和“偶遇”的安妮萌生出炙烈的爱情,并用“肢体语言”交流了起来……多少有点前后矛盾!单身男人有权利另择伴侣,但是两天就滚动起灵魂也太快了吧!如果安妮具备有前妻的某些特质,比如长的很像,那么也说得过去,可安妮就是一个普通的漂亮女人……所以这里的剧情安排缺乏铺垫和设计。
还有,警长在安妮遭遇危险时的反应,太过业余。他对于女友的担忧可以理解,但他的处理方式:一个50岁的老警探,甚至一句话就可以让杀人犯死在狱中的人,冒着职业风险,上瞒下骗,尤其是动员几个区的警力大规模搜捕,一无所获,却助攻凶手杀掉了一个重要线索。而且这人的死亡,还是朝阳群众报案上来的。此次大搜捕,不知道意义何在……
总的来说,不管警长还是凶手,他们的计划和应对,不够自然,更像彼此间的配合。为了让凶手的计划更进一步,警长配合地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让警长能抓住自己,凶手配合地丢掉多疑的个性,直接上门送“货”;还有这个安妮,凶手怎么确定她是警长的菜?怎么确定他们短时间内能交往?怎么确定安妮能一直听命于自己,而不私下和警长串通好演自己?
偶然,作者提到了很多次,但是偶然的背后,往往都是必然!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是需要很多必然做支撑的,不然角色就无法鲜活起来。希望作者下一部书能有更好的发挥!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必须牺牲卡米尔》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