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读后感3000字
我看的是纸质版《哈姆莱特》 人民文化出版社 朱生豪译(后文括号中标注的是纸质版所对的页数)
哈姆莱特一直很出名,但是我一直不太喜欢看这种戏剧文本类的书籍,但是老师让我们选择一本书写读后感,于是我选择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哈姆莱特。
看过一遍之后,有点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看过这些经典,我不应该不喜欢这种形式的文本就拒绝去看。当你仔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文字在今天也依旧受用,我将会从情节分析以及文本内容来进行分析和解读。
从一开头霍拉旭一群人看到鬼魂发出的感叹“在那雄才大略的裘力斯·恺撒遇害以前不久,披着殓衾的死人都从坟墓里出来,在街道上啾啾鬼语,星辰拖着火尾,露水带血,太阳变色,支配潮汐的月亮被吞蚀得像一个没有起色的病人;这一类预报重大变故的征兆,在我们国内也已经屡次出现了。”(p6)写出凯撒遇害前的景象,从这里可以看出旧国王的死亡绝非偶然,而是被遇害,为后文的变故征兆埋下伏笔,这也是在暗示后面会发生重大变故。
看到鬼魂的大臣是与哈姆莱特有良好的朋友关系,所以他们在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告诉哈姆莱特。
哈姆雷特其实对母亲再婚感到不满,因为自己的父亲还尸骨未寒,他们明明在生之前就已经说过要一生一世一双人,可是父亲还没有举行囯丧,母亲就要在殡葬的同一天和叔父举行婚礼,对于他来说是何等的讽刺。尤其母亲说“活着的人睡都要死去,从生活中踏入永久的宁静。这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哈姆莱特只是应和道“嗯,母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好像,母亲!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好像不好像”(p10)。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父亲的死是郁结于心中,对于人世间的一切已经感到厌恶、乏味、无聊…对新国王所做的一切感到不满,对母亲的转变感到气愤。
当他半夜去看鬼魂的时候,同行的人都害怕他遭遇不测,让他不要听从鬼魂的话跟上去,可是对于他来说“嗨,怕什么呢?我把我的生命看得不值一枚针;至于我的灵魂那是跟它自己同样永生不灭的,它能够加害它吗?”(p21)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和坚韧,也可以看出他对生命持有一种消极的状态。尤其知道自己的父亲真正死因的时候,他发出一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为后文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去报杀父之仇,不管要不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埋下了伏笔。
哈姆莱特决定装疯卖傻,实则是借装疯卖傻之词来表达自己郁结于心的愤怒,他知道如果太过于直接的去报仇,也不一定能成功,反而可能会在报不了仇的同时还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可以注意看看他与波洛涅斯的对话中“在这世上,一万个人中间只不过有一个老实人”“这个专爱把人讥笑的坏蛋在这儿说着,老年人长着灰白的胡须,他们脸上满是皱纹,他们眼睛里沾满眼屎,他们的脑袋是空空洞洞的,他们两条腿是摇摇摆摆的”(p37),这些虽是疯话但是也是借这种暗寓嘲讽波洛涅斯这种只知道挑拨离间没事可做之人吗?真是一个讨人厌的老傻瓜。
在装疯卖傻之中对奥菲利娅的情感进行隐藏。当哈姆莱特发出“这世界是个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p39)我觉得这也许是作者借哈姆莱特之口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愤懑,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就是一个牢狱,尤其是明明每个人赤裸裸的来,没带来什么,可是还是要被禁锢在某个地方,不能挣扎。
哈姆莱特想通过伶人演戏再现自己父亲死的那一段,通过“戏中戏”来测试叔父的反应,很不幸的是叔父他的行为有些异常,让哈姆莱特坚定了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一次的演戏中,叔父也察觉到哈姆莱特知道自己杀害哥哥的真相,从而导致后文中想方设法让哈姆莱特到英国去,远离丹麦,实则是让他命丧中途,真是打的一场好如意算盘。
但是后面的事态越发不受控制,先是在王后寝宫里误杀了波洛涅斯(以为躲在后面听的是国王),而后他最爱的女孩奥菲利娅因为爱情“失意”和父亲的死开始精神错乱,最后溺水死去…
这一切让雷欧提斯感到生气,这时候国王顺水推舟,将所有的一切归结于哈姆莱特,让雷欧提斯的怒气全转移到哈姆莱特中,从而就有最后国王“好心”出谋划策,告诉雷欧提斯可以在与哈姆莱特比赛过程中,将利剑藏在其中,在剑上涂上毒药,并且在酒中放毒药。不管怎么样,哈姆莱特无法摆脱掉死掉的命运。
都死了,王后无意间喝了那杯毒酒,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被带有毒药的剑刺杀,还好哈姆莱特报了杀父之仇。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文中的哈姆莱特如果没有经历叔父篡位,父亲意外死亡,母亲短时间内改嫁这些事情,也许他的人生是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说不定能和自己心爱的女子在一起白头偕老,很自然地接手王位。但是这种太过于顺利的人生反而是一种看起来暗淡无奇的生活,让作品没有颠荡起伏的情节冲突,让人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人们总是迫切的想要从书本中看到一些别开生面的看起来自己的生活要好一些的故事情节,来摆脱掉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太过于的美好对于作品来说其实是一种缺憾。悲剧的冲突就是要在一个个情节撕裂,一个个人性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来,所有的冲突集中在一个点上,然后一起毁灭,这是一种壮观的美,不是柔和的,是一种剧烈的,看起来短暂,其实早已在开头就已经预示了所有的结局。
我喜欢这种人物毁灭式的悲剧,在文本中许多人物说出的话看起来浅显实则寓意着一个个古今中外都能借鉴的大道理。
如爱情,当波洛涅斯和雷欧提斯知道哈姆莱特喜欢奥菲利娅并喜欢用海誓山盟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
- 波洛涅斯 “这些都是捕捉愚蠢的山鹬的圈套。我知道在热情燃烧的时候,一个人无论什么盟誓都会说出口来;这些火焰,女儿,是光多于热的,一说出口就会光消焰灭,你不能把它们当作真火看待。从现在起,你还是少露一些你的女儿家的脸;你应该抬高身价,不要让人家以为你是可以随意呼召的。”(p19)
- 雷欧提斯“对于哈姆莱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如此而已。”(p16)
是在简明扼要的说明年轻人的海誓山盟是不值得一提的,尤其是刚上头的热情,它们短暂热烈早熟但是却不持久易凋。
- 哈姆莱特“一个梦的本身便是一个影子”(p39)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p53)
- “不,让蜜糖一样的嘴唇去吮愚妄的荣华,在有利可图的所在屈下他们生财有道德膝盖来吧”(p59)
- “不幸已经开始,更大的灾祸还在接踵而至”(p79)
-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p113)
- “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礼撑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他们的浅薄的牙慧使傻瓜和聪明人同样受他们的欺骗,可是一经试验,他们的水泡就爆破了”(p118)
- “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不知道他会留下些什么,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p119)
- 国王“祈祷的目的,不是一方面预防我们堕落,一方面救拔我们于已堕落之后吗”
- “我们人类没有理智,不过是画上的图形,无知的禽兽”(p91)
- 波洛涅斯“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这几日看完这本书,我对莎士比亚有了很大的改观,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世世代代都适用。
现在为我的愚昧无知感到歉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哈姆莱特》读后感_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