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慈悲与玫瑰》读后感_1700字

《慈悲与玫瑰》读后感1700字

看的时候津津有味,想追着看完,看完似乎又无话可说。

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注定是孤独的旅程。

慈悲是善良,玫瑰是美好,完整的慈悲既要慈悲地观照众生也要慈悲地观照自己,在尊崇个体自由中追寻善良美好的人生,但现实却是南辕北辙,即使民主社会也难免多数人暴政。

作者读书很多,文笔很好,思考很独立,痛苦很深刻,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无可奈何,理性、中立、客观,怀抱希望于未来。


※第1章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人生如借,所幸还有音乐。

*在我看来,真正伟大的革命不是一部分人过上好日子,而另一部分人必须去死。

*由于人有合群的激情,集体主义永远不会褪去迷人的色彩

*如果关心自己的利益是罪恶,那么活着本身就是罪恶。

*在我眼里,格瓦拉只是一个被死本能诅咒了的人。他表面上热爱人类,其实生无可恋。如果跟着这个狂热分子的意志走,恐怕人类早已在自己制造的几道闪电之中归于寂静。

*所谓公益,不过是私利的最大公约数而已。

*美好社会有赖于合作,而且没有谁能离得开合作。

*真正的慈悲亦是对人对己的双向成全。既不无视他人的痛苦,也不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

*而现在,我给这位朋友的回答是,还是先把你自己这朵花开了吧,不要为其他九十九朵花而忧虑。

*诗人辛波斯卡说,一个人可以爬上山丘,屏住呼吸,却无法像玫瑰一样生出枝叶,长成树丛,因为“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同样,每个人都只能按自己的方式绽放人生。

*如明代思想家吕坤所言,“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之?”

*伯特兰•罗素的三种激情——“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像罗素一样独立思考、光明正大地看待世间一切善恶美丑。

*比如对基督教的怀疑——为什么它声称博爱却又为离经叛道者准备了地狱?在罗素看来,“真正非常慈悲的人决不会相信永远的惩罚”。

*唯其如此,加缪才有理由宣告,“在隆冬,我终于知道,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在人类的经验之外,每一种技术革新的背后都可能是一片巨大的沼泽。

*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而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人生若无缺憾,又谈何完美?

*茨威格把1914年之前的欧洲称为黄金时代。

*四海仍在,只是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疏远不需要理由,在一起才需要!”年轻人说。

*离散才是生活的常态,孤独才是人生的真相。

*从前,“家徒四壁”是个坏词,而现在我总想着扔掉些东西。简单,简单,再简单。

*我曾经说,世界给我的最大的慈悲,是“除了人,我别无身份;除了美,我一无所知”。

*疏远谁也不要疏远自己,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一个人进山找神,找了一辈子,最后才知道山顶上的那个神就是他自己。


※第56章 代跋:消散的一切又在心头凝结*2014年,思想国变成了一个微信公共账号。

*亨利•梭罗把住进瓦尔登湖畔的密林当作一两年的实验,而我愿意把一生都置于同一场实验之中。

*禅宗讲顿悟,所以一般人达不到其境界,而净土宗只管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前者被称为“竖出三界”,就像一条虫子,竖着穿透一根竹子,必须咬破一节又一节(姑且也称之为“劫”);而后者被称为“横出三界”,也就是下蛮功夫直接咬破边上的一层竹子就可以了。

*其实,悲观有时候也只是“以慈悲观世”,里面装的却是几粒理性的种子。

*早些年,我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一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消散了。如今看到更多的却是现实的板结。那些需要改变的东西越来越固若金汤,而并不坚固的我们却一个个消散了。

*活得越久,就越发觉得生命中充满了消散。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吧。来自农村的人消散在城市,来自传统的人消散在现代,来自中国的人消散在海外,来自昨天的人消散在今天,来自今天的人消散在未来。

*也许应该拓宽历史的视界,想一想更遥远的将来。比如奇点临近,机器人崛起,人类渐渐做了人工智能的奴隶。在人类未来的大痛苦面前,今日的这些小痛苦完全不值一提。

*就到这吧,夜色已深。感谢以宁和Iris为编校本书所做的努力,感谢所有打开又慢慢合上《慈悲与玫瑰》的读者朋友。

*2017年9月1日 于南开大学新校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慈悲与玫瑰》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