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角落一处无人注意的老屋里,住着秘密生活的一家人。他们靠“奶奶”的养老金生活,间或打工,习惯游荡在商店之间,顺手牵羊地偷点日常用品。一个冬夜,“爸爸”阿治发现一位被赶出家门的小女孩,把她“偷”了回去,成为新的家庭成员。众人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其乐融融的时光,然而一次意外引发了令人震惊的真相浮出水面,他们也赫然发现,日夜相处的家人,彼此背后藏着无法言说的往事和复杂的勾连……
「小偷家族」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接连读了两部是枝裕和的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耐人回味,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温情而细腻,克制而婉转。是枝裕和是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的日本著名导演,凭借《小偷家族》获得了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他的作品多具有社会关怀,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步履不停》和《小偷家族》这两本书,都是先看了小说又去看了电影,个人感觉,《步履不停》的原著要好些,人物的心理和细节上的描写更突出,电影相对平淡,如果只看电影,有些情景会感到莫名奇妙让人无法理解,所以好多人到了电影的结尾还弄不清楚人物的关系,更别说家庭人物之间的爱与矛盾的牵绊了。而相反,《小偷家族》电影却比原著要好,因为电影比小说更有画面感,尤其是几个因为各种原因而聚集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挤在一个狭窄而堆满废旧物品的屋子里,以及他们穿戴的破旧的衣服,画面感很强,让人一下就感觉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书中也没有太多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电影却完全体现了所要表达的意境,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尽管艰辛但是也会充满着爱与快乐,他们之间唯一的纽带是:他们都是被遗弃的人,无人认领,于是拥抱成团——假装是一家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幸,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偷,偷得心安理得,偷得理所当然。直到有一次一个店铺的老板发现了祥太和尤里的行径,并对他说:你不能让妹妹干这个,这句话触动了祥太的内心,后来他在偷东西时故意被抓住,从此,这个家庭分盟离析,奶奶去世,信代承担了全部的责任入狱,由里回到了自己的家,祥太去了养育院……看到最后,心里无疑是矛盾的,我不希望这样的结果,在这个家里他们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之间有欢笑,有一起看烟花和分享快乐的时刻,他们在这个家里得到了孩子应该得到的关心,得到了他们心中想要的爱,得到心灵的归属……但是我又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家庭永远以小偷家族的形式存在,这也许也是祥太的想法,他从店铺老板对他说的话里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感觉,这也许是他的幡然醒悟。也许你会质疑这部书的三观,没有钱就去偷吗?是枝裕和曾经说过: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真正的好的作品总是让我们了解到人类生活的真实和无奈,在阴暗的角落里它并不是为了麻痹我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让我们无法下道德判断,而是要让我们在做任何判断的时候,能够多一重理解和包容。比血缘更重要的羁绊,是爱。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小偷家族」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越读到后面,越是心绪难宁,有里轻轻触摸信代的伤疤—她自己身上也有的烫伤伤疤,信代烧掉有里的旧衣服像抱着自己女儿一样脸贴脸紧紧地抱着有里,海边握在她手心里的小手,想要做她的母亲而不能的眼泪,看着五个人手拉手独自说“谢谢”的奶奶,和在自己腿上流下眼泪的陌生人拥抱时感受身体的温度,坚持留下祥太送她的玻璃弹珠和橙色假宝石领带扣的树里,说再见不说下一次见的信代,钓鱼放掉的黑色竹荚鱼,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追着祥太的公交车跑的阿治,车站分别前那声让他像孩子一样痛哭的“老爸”,数到十还有四颗不会数的树里一遍遍念着信代教她的123儿歌,没有人在等他……太多太多的细节,让人难以忘怀。很遗憾还没看电影,很庆幸读了这本书。《城南旧事》里张丰毅演的小偷问小英子,你觉得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小英子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在孩童天真纯洁的心灵里,对于爱的感受远远大于对好坏的感受。就是这样的一家人,自愿选择了自己的“家人”,自愿选择了这一份“羁绊”,听烟花,看玻璃弹珠里的星空,像在深海里游泳的鱼。道德是自律的,法律是他律的,读者没有办法从道德层面上作出非黑即白的审判,只知道法律终究让信代付出代价,为她想要成为母亲的代价。前半部书让人觉得普通,后半部分却让人欲罢不能的一气读完。作者的心思细腻,对情感的抑制与释放把握的非常到位,当读到阿治背靠背和祥太睡着,听着祥太轻轻的呼吸,失眠了一夜,“睡着了多可惜”,非常触动人心。当我自己有了女儿后,更能明白信代的眼泪和阿治的失眠,宝宝在我身边睡着了我也会安静的看着她的睡颜,听着她的呼吸,心变得柔软无比。能触动人真情的小说,也必定是用真情在书写。真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小偷家族」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