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纸上卧游记》读后感_1900字

《纸上卧游记》读后感1900字

最近看了熊逸写的 《纸上卧游记》,这本书是他看到有一个朋友经常在外面旅游和拍照到处游玩,而熊逸自称自己是一个很自闭的人,不喜欢去到处游览,还是躺在床上卧在这些书本当中,在思想的王国里遨游。

在这本书中,熊逸带着读者进行了书海和思想之海的畅游,宛如头脑体操。好熊说,哲学家所看重的三个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什么时候做最重要?做什么最重要?有一本励志鸡汤书的答案就是:帮助你身边有危险的人,现在就帮,尽自己所能的做事来帮。这就是所谓的困扰的哲学家很多年的问题,在鸡汤励志书看来的终极答案。结果好熊在旁边不声不响的来了一句:“这不就是东郭先生的故事吗?”

文中有趣的故事,比如佛教传来传去,传成了和一开始完全两个样的教义;袁了凡的行善改运论和基督教新教改革的不同,等等例子,大类如此。

哲学的大意被他戏谑的解构,很多我们想当然如此的常识被他推导出喜感的结果。读起来真是大呼过瘾。

熊逸说自己的思维太理性,所以很多可以娱乐大众的东西,到了他这里就变得不堪一击,所以他神经和麻木,非得要很深刻的思想才能激起他的一点兴趣。

在这里我们就跟随他做一次所他认为的感兴趣的思想体操吧。

熊逸拿写《了凡四训》的那个作者袁了凡的故事来说,话说袁了凡小时候碰到一个道士,道士算命很准,说袁了凡阳寿只能活到49,然后没有子嗣,而且功名能考到多少名都是注定的,结果他人生的发展真的和这个算命先生说的一模一样,不管他自己多努力,考试的成绩甚至都是一模一样,而且他结婚的时间都被分毫不差的算中,一直也没有小孩。

有一天他到了一个禅寺观光旅游,那个方丈看到他这个人淡定自怡和普通人不同,就请他到禅房中坐下论道,结果方丈问他,袁先生看你无欲无求的样子,好像是很有修为,但是等到仔细一看就发现,你并不是无欲无求,而是对生活无可奈何,这是怎么解释?

袁了凡回答,因为我生命中什么事情都被算中了,所以我对生活再努力也没用,就只能听之任之,自己像一个线上木偶一样,所以自然也就无欲无求了。

禅师就启发他,如果你试着多做一些善事怎么样?会不会有所改变?结果原谅凡从此就写了一个带格子的表,每天坚持做两件善事,填满格子。坚持做了一段时间,等到他再去考功名,算命先生算的就不准了,他竟然考了一个第1名,而且官运也越来越好,超出了算命先生所说的官位,而且他都30多岁也得到了一个儿子,一直活到了60多岁才死,在这个期间,他也是一年一年一天一天坚持做善事,如果做了恶事也要马上忏悔,能够做到问心无愧。他把他的这个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所传递的观点就是只要行善,而且对罪恶忏悔,那么就会改变命运的不公,仿佛有一个命运之神,在对他默默奖赏一样的,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命运。熊逸在这里打趣道,如果这个算命先生算的特别准,那么他为什么没有算到袁了凡碰到老和尚这个关键的情节变数呢?

说完了了凡四训的观点,熊逸笔峰一转,又说起了聊斋志异里面第一个故事叫做《考城隍》。说的是一个叫王焘的书生,他在不小心被一个鬼卒勾魂勾错了,到了城隍地府,结果那个城隍是对他进行审判的,等到发现已经判错了,给了这个鬼卒90大板,鬼卒带他再回去,他的肉身已经腐烂没法回去凡间,因此,他这个书生并没有怪那个鬼卒,说了一句后面很有名的话,叫做“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熊逸又在这里打趣说,如果袁了凡到了地府,如果城隍按照王焘这样的规则来给他的一生功过来计算的话,那么袁了凡所谓的每天行善那些格子可能绝大部分要被一笔勾销吧。

熊逸的笔锋再一转,又说到了马丁路德所主导的宗教革命,在以前的天主教很多教士都出来兜售赎罪券,认为神会看着自己的子民,如果愿意花钱给神表示诚心的话,那么就可以获得往生和赎罪。马丁路德所提倡的新教就很类似于王焘的观点,认为如果做好事有心,真正虔诚的信神,那么不需要用金钱来表明。如果袁了凡碰到了马丁路德,那可真是有意思了,马丁路德肯定认为袁了凡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余孽。

熊逸的笔锋再一转,这本纸上卧游记是起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最后也终于《理想国》,柏拉图理想国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就是如果为了国家秩序,那么给人民一个共同的信仰,哪怕这个信仰一开始就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个谎言因为对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稳定的秩序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这个谎言也没有问题,也是最高的善。柏拉图的观点,在袁了凡或者王焘或者马丁路德看来,又算是善还是恶呢?

这种思想的体操,是不是让人觉得比旅游更有兴趣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纸上卧游记》读后感_1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