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_1800字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1800字

【6】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过当年出版的新书,因为没有经过时间检验,质量实在信不过。读一本书,一是久仰亲王大名,二是大明这两个字对我的吸引力也足够大。而揽卷一读,果然没让我失望。

②本书以通俗又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明代六起公案。而之所以说是“显微镜”下的大明,是因为这六起公案皆“起于微末”,几乎没有涉及到庙堂之上,换句话说,书中提到的主要人物皆是我们为所未闻,更不会出现在史书上的,甚至其中有一起舞弊案,赃款一共不到十两银子。但就是这些小打小闹,正从细微之处反映了大明粉饰太平的同时,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千疮百孔,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正如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的以平凡见不平凡。

③亲王本人为本书,或者说这六起公案的宣传效果增色不少。

第一是亲王的文笔,娓娓道来又暗藏玄机,尤其是丝绢案和笔灰案,读起来就像听书一般引人入胜,其实这些案件并非亲王第一个发掘,而是史学界早有人加以详细整理研究,只不过那些历史学者的著作或论文太过深奥,与大众之间有高大的藩篱,亲王所做的,一言以蔽之,便是一项伟大的科普工程。

第二是亲王的严谨态度。科普工作的难度比研究有过之无不及,既要将浩如烟海的科学资料悉数阅览,又要有过人的文笔和逻辑将枯燥的原始资料整理成通俗有趣的语言,同时最重要的还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加入半分自己的主观臆断。


这三点,正对应了唐儒刘知几于《史通》中提出史学家应具备的三个特质:史学、史才、史识。

第三是亲王的知名度。书中也提到,很多历史学者无私的为作者提供原始史料,希望他能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这样的待遇,一般人显然不会得到,就连我本人,不也是冲着亲王的知名度才翻开这本书的吗?

④“司法问题,政治解决”是本书的关键词之一。本书提到的所有案件,最后即使是正义的一方获胜,获胜的原因也绝不是因为他们身属正义的一方,而是因为党派斗争需要。就好像徐阶能杀严世蕃,不是因为他贪赃枉法遗祸天下,而是因为他盖的房子占了“龙气”。民众的正义能得以伸张,只能赌运气,赌自己的利益刚好和党派斗争中获胜的一方相符,或者赌自己刚好碰到一个绝对霸气正直的官员,敢一个人单挑所有人。


无论哪种,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⑤费孝通先生的《中国绅士》一书可以为本书做一个很好的背景知识补充。正所谓“皇权不下县”,在古代,皇帝的权力,亦即对官员的直接任命只到县一级,然而一个县的人口成千上万,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管理的,在县长与民众之间,就需要士绅阶层来调和。马伯庸提到,铁打的县官、流水的县吏,一个县的县长由国家直接任命,但只在任几年就会被调走,而县吏大大小小的工作人员,全都有当地士绅担任,且世袭罔替,换句话说,在县里名义上县长最大,但如果照顾不好士绅的利益,很可能“县令不出县衙门”


这就正如费先生所说,中国的实际掌控者,就是这些中国绅士。

⑥正如黄册制度的兴衰进程与明帝国的兴亡过程暗合一样,我在想是否一个帝国的灭亡是必然的?除去上古三代外,西汉214年,东汉196年(东西汉当然要分开算),唐289年,辽265年, 明276年,清267年……是否没有任何一项政治制度是绝对平衡完美,或者即使有,执行人也绝不会奉公守法,因而制度最终一定会走向溃败,必须靠天下大乱重新洗牌才行?黄册制度也许正反映了这样一个规律,在黄册施行之初


“黄册和里甲制锁住了人口相关的税费和徭役,鱼鳞图册和粮长则掌控了田地租赋。黄册、鱼鳞图册以及里甲制三位一体,构成了一道又一道纵横铁索,牢牢地把百姓钉在了土地之上,动弹不得,化为稳固税基,源源不断地为朝廷输血。

大明凭借着这三样工具,将控民之术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历数前朝,还从未有一个政权对民众的控制能做到如此深切细致。”

但是仅仅到了几十年后的宣德年间(仁宣还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世)就已出现了各种营私舞弊,到了百年后的成弘中兴(历史上少有的中兴时代)几乎成为了大家默认的死穴,而到了万历年间,就到了即使是活太师张居正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只能另起炉灶,推行一条鞭法续命。

“在这座黄册库里,记录着整整一个王朝的田土盈缩、民生消长。你可以拉远视角,注视大明王朝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也可以拉近视角,看到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家庭的生老病死。其存储之巨、信息之丰、分列之细,是全世界档案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奇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