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之旅》读后感1100字
对宗教并无兴趣,对于佛法的了解也仅限于在看鸠摩罗什生平时所了解的一些关于佛教的流派与思想,打开这本书只是想感受一下远行的滋味,没想到,在作者的夹叙夹议中还了解了宗教、历史与文化,看到了一个50+的犹太教美国人在90年代初重走千年前玄奘走过的路与他的人生。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这个骗走了我们中国妹子的老美在有些时候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的历史,比如说,刷新了一下我对唐太宗李渊的了解,同时这个外国人还以一个变革旁观者的角度看中国,有些直白的话语在可能会让我们中国人略感不适,但我想为他辩解的是我觉得他并非是种族歧视,刻薄的评价好过虚伪的夸奖,所以总体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这本书里对于新疆等地的风光描写也让人神往,观察入微的是作者,传达神韵的是翻译,闪烁着银光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摆,广袤无垠的荒野,绵延无尽的沙漠,天山的积雪,穆斯林的村庄,于是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去西北一游的种子,去见一下老朋友,也是去验证一下我脑补的风景。
或许就是书里说的
“我想要去同样的地方朝圣,站在他站过的地方,眺望沙漠,倾听他在时间长廊中回响的足音,这太浪漫,我知道,也许还有点幼稚,在这个人人愤世嫉俗的世界里显得矫揉造作”
同时还想mark一下引言里的那句话
“没有任何船能将你带离你自己”,
作者说他受够了对旅行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和现实旅途中的孤独艰苦之间的落差,或许也是受够了那个无法逃离的自己,他引用了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所说的“半个人”来指自己,“半个人”指的是一个没有妻子或没有孩子的男人,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之前还是自己,一个永远无法逃离的自己,于是他对自己进行了自我批判。
作者是矫揉造作的,
我们对布尔乔亚式的生活有所不满,但依旧沉浸在它带来的舒适愉悦之中,同时意识到这种生活的渺小、庸常和乏味。大部分我这个年龄的男人都墨守成规、十足理性,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没有灵魂的专家和没有心肝的享乐者”。我们从理想主义出发,结束的时候却成为习惯的动物,关心的是草坪状况如何,而不是灵魂。是的,我们告诉自己,暂时逃离是可以的,但谁来帮我们遛狗呢?”
但也是愤世嫉俗的, “世界上有两种国家:一种是汽车停下来为行人让路的,一种是行人停下来为汽车让路的。”,同时也是浪漫的,走完这段究竟之旅,完成小乘佛法的度我之旅,曾想着做世界公民的浪子也和鸠摩罗什一样安于人生所爱,献言中的“献给忠梅”或许就是这本书一开头暗示了的番外。
有发现有感悟,惊奇的是我竟然划了这么多笔记,所以,给个好评吧。
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究竟之旅》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