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读后感1500字
“一直以为,整理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在连续读完几本有关整理的书后才发现,它确实也不难。”
我这么说,不是想学王尔德的语气。而是想表达,相比于整理方面的技术性细节,关于整理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认识,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生活哲学,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受。
近藤麻理惠和山下英子都曾在自己的书中强调:所谓整理,不是打扫或收纳。打扫或收纳,只是面向物品、面向自然的行为;而整理却是面向自我、发现自我的行为。
真正意义上的整理从对物件的重新审视和去留取舍开始,这个删选过程正是我们深入思考物品与自己的关系、重新认识每个外物之于我们内心的真实意义,进而更加明确我们究竟在意什么、珍视什么的禅修式对话过程。
想起自己的书柜,经历了几次集中整理,每一次都会清理出不少“无用但不舍”的书籍。见证过学海生涯的专业书、代表阶段性爱好的扩展读物、还有寄寓着青春情感的恋爱信物。每一次舍弃当然都不好受,却都是自己站在当下对往过的一种了却。我们整理物品有时是因为我们需要整理心境。
然而,即便是丢了很多曾经的珍视,有几本旧得泛黄的“武林秘籍”我却一直没有扔。那是父亲年轻时积攒的拳谱,是“武术热”年代里一度狂热却未能坚持的兴趣。它们对于父亲和我而言,早已是无用之物,却很顽强地留存到现在。
父亲去世后,怕睹物思人,我们几乎扔掉了所有和他有关的物品,这几本残书竟成为为数不多的“遗物”。以前我从未想过它们对于我的意义,只是觉得不能丢。现在再看它们,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时候父亲在我面前“鲤鱼打挺”逗我大笑的场景,或许还有一个小男孩遥远而真切的“功夫梦”。
我想,近藤所强调的“心动之物”,也许就是我们在经过一次次整理之后依然无法“断舍离”的东西。而她所传授的现代整理术只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人与物品、物品与记忆的感性关联,帮助我们从当下·自我维度重新梳理所求·所需·所念的手段。极简主义角度,对物品去留的判断,实际上也是在给围绕我们的人·事·物的生命意义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物质过剩、信息泛滥、欲望横流的时代,断舍离的理念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也是因为在“整理”这个“术”之上所蕴含的“人生聚焦”之道。毕竟,每个人的内心空间和我们身处的居所一样是有限的,中间可以容纳什么,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该调整、什么时候该舍弃,其实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这一点,和山下在介绍收纳法时提到的“1 Out 1 In”原则有相通之处。如果陪伴我们的物品都是沾染了回忆和情感的精选之物,抱持总量恒定,有进必先有出的整理法则,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活在当下”的聚焦式生活方式。虽然阐释得都有些玄化,但两位达人都曾例举了很多经由整理改变人生机遇的案例。
我相信这种变化的存在,更相信这种变化本身是因为当整理成为一种习惯之后,所锤炼出的放手心态、聚焦思维与决断能力。玩笑话是:你扔掉的东西越多,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扔掉的东西越珍贵,越珍惜保留的拥有;你扔东西时越心痛,你在下次想要拿起时越审慎。告别前任总是从告别前任之物开始,整理,就是站在当下向过往的自己说再见。
整理很简单,如果你只是像近藤一样追求一个令人心动的居家空间,抱持着“玩物”的趣味心态,选择心仪的物品,然后给它们一个固定的位置就可以。整理也很难,如果你想要的是一种抱朴守真的生活方式,你不仅需要断舍离的“弃物”心态,还要有对自己所欲所愿的清晰认识,甚至对不同价值观念的坦然面对。
婆婆积攒的垃圾袋丢还是不丢,有时候只是一个整理问题,有时候却是一种人生抉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