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佛教》读后感900字
佛教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印度。佛教始祖乔达摩.悉达多原投生到迦毗罗卫国,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悉达多太子生长在王宫,享尽人间快乐,他观察众生的生老病死,感叹世间的若痛,起了慈悲之心,经常于树下结坐冥思。六年后,太子在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树下悟道,后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
佛教经帕米尔高原北上传入我国,始于西晋,东晋慧远大师(334一416,雁门楼烦人)于庐山东林寺首倡莲社,组成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弥陀信仰教团,对后世的净土法门的弘扬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善导大师(613一681,唐初临淄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净土宗,在官方的推动下,佛教在唐朝以后得以兴盛。
佛教教义重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生死解脱。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因果"又称"业因果报","业"即行为。"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境界。生命不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而是受业力的牵引,在"六道"中循环往复,流转不息。
在"六道"中,即使坠入"天"道也不会长久,于是佛教教人如何摆脱生死的轮回,唤醒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佛性,修炼成佛。
如何修炼呢?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介绍的就是修炼的终极法门。它在佛经中的地位类似于宪法在一个国家的地位一样。下面为该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德。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正确认识佛教》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