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这本书,便是这段生活最真实、最感动、最深入、最珍贵的全景记录。李娟是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的“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冬牧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喜欢一个书友的书评:李娟是第一个深入哈萨克牧人家体验生活的人。她这个体验可不是什么蜻蜓点水,而是真正铺下身子实打实几个月干出来的。读着书里的生活——住冬窝子、牧场转场、狂风暴雨、极寒风暴、没有蔬菜、放牛赶羊、羊油包子、饥肠辘辘、馋相百出、不能洗澡、破衣烂衫……等等等等,我们能想到的艰难以及想不到的艰难,她都经历了。从而,我们也了解了哈萨克牧人,这是怎样的一群人!极端地能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人!透过李娟的文字,我对这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油然而生出了崇高的敬意!
跟随着李娟的脚步,行她所行处,感她所感想,我深深体会到了感同身受的感受。尤其是我在北方温暖舒适的家里,吃着丰盛的食物,我心里一个劲儿地遗憾,要是给他们送点吃的用的过去,该有多好啊!有时候,我完全忘记了我是在读书,我觉得我就生活在他们旁边,我多希望我是他们可以依赖、可以交流的一个地窝子里的邻居。
一个人的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事情,大抵都是忧伤多于欢乐。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了很多很多的爱?为了足够足够的钱?为了很好很好的身体?都是!但最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能够稳稳当当安放住的一颗心啊!那么读到一本好书所能得到的力量,也就是每到心浮气躁的时候,总算还有磐石镇放胸间,总算不至迷惘!为此我深深地感激,感激作者,她写的这些东西,借以时日,能给我带来这份力量。
随着牧人定居生活的开始,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这对哈萨克牧人,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大概这就是人类的进步吧,毕竟谁也抵挡不住这样的脚步。
愿我们的生活——精神的、物质的,都丰富多彩,愿永远不再有苦难!
「冬牧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读完忍不住想写点感受,这是长久以来没有过的。作者清新的叙述风格、细腻而有深度的文字,将哈萨克族游牧人冰天雪地里的放牧生活热气腾腾地呈现出来,将游牧人充实又孤寂、无奈又艰辛、周而复始又充满信仰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出来。作为一个汉族人,作者以体验者的身份参与了熟识的哈萨克游牧人的冬季转场,并在羊粪糊出来的冬窝子同住了三个月。因替换衣服带得少加之雪水有限,衣服脏到无法形容;头发洗出来水是墨色的;冬窝子的顶时不时会掉下干羊粪碎;小小的冬窝子除了住一家人外,还会经常留宿虚弱的牛和羊,还有到处拉稀的猫……这样的生活之苟且与局促可想而知。但冬窝子里也时常有歌声、有舞蹈,有寻找丢失骆驼的同族人或亲戚来喝茶、吃肉、串门、聊天。冬天的沙漠盼望下雪,过大的雪又沉重了放牧的脚步。同吃同住的三个月里,她出门背雪、放羊、赶牛、清理羊圈,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哈萨克游牧人。同时,她又在不停地观察、记录,努力在合适时机问一些合适的问题,真实而敏感地存在着。她记录了房东的幽默、有趣与真实性情,房东太太的温和、勤劳与热情好客,房东女儿的独立、能干与少女心思,同时也记录了游牧人的尊严与礼仪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和这样的生活带来满身伤痛的现实。作者每天与他们朝夕相处,貌似融入,但我感觉实际一直是在远处观望着这群游牧人。后来读到了她自己的感受“我身在此处,却离此处的世界那么遥远”。她和他们一起生活,却感觉始终无法真正走进这些游牧人的心。哈萨克游牧民们逐水而居的动荡生活,顺应天地、自律而慎微,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日子该早点结束,但若真结束了,“哈萨克就完了”——牧民们的心声如此。这本书带我感受了游牧人的生活种种,读完有涤荡心灵之感,对生命和自然多了一分敬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冬牧场」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