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
因為香港最近的紛紛擾擾,我重讀了一遍《烏合之眾》,以求心裡得到一點寧靜。無論怎麼樣我依然想不懂,暴動衝擊中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什麼還會做出這些事情?書中能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作者最終的落腳點 是希望讀者可以避免陷入群體思維,變為烏合之眾。然而想成為優質成長的群體 並不是要堅定內心的理念,而是要豐富大腦、持續學習,不要隨波逐流,要用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去糾錯、去辨別、去選擇。
▪️ 一個群體表現出來的情感往往具有簡單化和極端化的特點。不幸的是,通常群體所誇大的往往是一些不好的情感。只需受到一些激烈、極端、重復的措辭影響,其情感的暴力性及專橫性,會因為無須承擔責任而得到誇大。
▪️ 在個體時,人會因為害怕懲罰而有所顧忌。但當作為一個集體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粗暴、暫時、強大的力量。在個體時,人可以接受矛盾接受討論,但作為群體時,永遠都不會接受。
▪️群體是好是壞,一切都取決於如何被領袖暗示。領袖在最經常的情況下,首先是被自己的理念所操縱的人,然後成為該理念的傳教者。理念佔據了他,一切不同的意見在他看來都是謬誤。因而領袖更多地屬於那些神經質的人,超級激動的人,半瘋狂的人。
▪️利用群體衝動性,易怒性,輕信性的特點;令群體成為一切外在衝動刺激的奴隸。用最激烈最誇張的措辭,斷言、重復,不需運用理性去證明——這就是民眾集會時,演說家最擅長使用的伎倆。演說家不能太明智。越簡潔的斷言,越沒有論證證據,就越有威信。因為明智會導致人開始懷疑、開始思考。
▪️當個人進入群體之後,總是被無意識的因素所控制。固有想法的轉變,自我意識的喪失,智力水平的降低,固有感情的變化。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易受刺激的烏合之眾。群體既可以成為英雄。亦可以成為罪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乌合之众》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