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京折叠」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北京折叠

作者:郝景芳

该小说讲述北京在未来按照社会阶层被分成三个空间,社会地位有差别的人,在时空中也被隔离。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了让自己的养女可以接受教育,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三个空间之中为人送信。在此过程中,他看到了上层嫁入豪门的年轻女性与中层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年轻大学生的感情纠葛,也被从第三空间奋斗到第一空间的好心人出手相救,在历经艰险之后终于回到第三空间。

「北京折叠」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很短的小说,看得有些心酸。文笔尚可,故事简单,大半的铺陈之后,结尾写得很好。一直好奇此文为何荣获国际大奖,今天读过才明白,故事里最打动人心的是充满全文的那种同情。第三空间的人活着,第一空间的人生活。第一空间的女人因为穿着精致优雅,仪态万千,即使相貌普通也仍然魅力四射令人心动,那是靠满满的物质和闲暇滋养出的自信和从容,其实说到底,大半的魅力不过是靠身份地位财富支撑的;第三空间的姑娘粗门大嗓,斤斤计较,即使年轻貌美,却被粗糙彪悍淹没了所有魅力,那是一种从内而外的匮乏造就出的鄙陋,尽管她们内心都是善良的温暖的,但是为了生活,那点虚假的斯文对于她们又有什么意义呢?伪装不如不装

真不想说那些被说滥的话,什么城市的基础建设者却不是城市福利的享受者云云。身为最底层,连呐喊挣扎抱怨都有些多余,如果这样就能改变什么的话。有那些力气不如每天多赚点铜板,落袋为安才更实际更踏实。

折叠的岂止是Peking?阶级分化的又岂止是China?有时候谁能选择命运?谁能生来可以选择出身?生而平等这个口号整个世界都呐喊一百多年了,至今还在喊,为什么呢?因为太难了,如果简单的话早就能实现了,何必往前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他老人家就呼喊过千万遍礼运大同篇了,至今离这种理想似乎还是有些距离的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何谓大同?何谓小康?很多时候看清了现实也不见得就能过好这一生。大部分人都像是提前设定好振源和中轴线的小球,荡来荡去起起落落,也跳脱不过那个最大振幅,这就是天生的局限性。悲也好,叹也罢,愤懑之后还是继续在自己的轴线上运动。这里也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还是真诚祝愿所有有志者事竟成,博出个人生逆袭,来个超过180度的大波动、新高度,说不定就有个人生新境界了。

「北京折叠」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看到最后的书评,才知道这篇是与《三体》同获“雨果奖”殊荣的作品。怎么说呢?故事框架有了,也算是个有意思的故事;但终究是不够丰满,也不够“科幻”,更没有《三体》那么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内涵,禁不起细细的推敲。首先,《北京折叠》中,很多问题都略显突兀,好像是为了凑科幻而“科幻”了一把。比如,高速口的司机可以远眺北京的折叠过程,说明北京以外并没有折叠,那么北京又为什么要折叠呢?又比如,除了“城市折叠”这么一个宏大的工程,其他与我们的生活并无二致,甚至手机网络都不通,认地方还要看“动图”,这和我们从农村老家去港澳台旅游手机没信号有什么区别?都出1万面值的大额钞票了,除了土木技术,其他科技没有一点进步,这也是不太合理的。其次,《北京折叠》似乎更像是一部纪实类小说。抛开折叠的转换过程,三个空间的分别描述,也不过是现实里的日常场景。而各个空间所代表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冲突,现实里也存在啊,又谈何“科幻”呢?再次,同样的体裁和构思,其实各种篇幅的作品还有很多,这篇也算不得新颖,没有“科幻”的基础;而对于同样着重突出阶级冲突和差异的科幻,我看过的就有刘慈欣的《乡村教师》、《赡养人类》。《赡养人类》所讲的,是对整个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反思;《乡村教师》所讲的,是曾经发生过,现在依旧在这个国家的某个角落发生的事情;而《北京折叠》所讲的,只不过是小资产阶级对阶级跌落的恐惧和受迫害妄想症(虽然他们也还是无产阶级)而已。有书友评论,这部作品,抛开“折叠”的生硬设定,表达的无非是个“农村老乡为了赚钱给养女交学费,替一名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给一个为了利益出卖了肉体和灵魂嫁给富人的女孩送信,并且在同村发达了的老葛的招待下,在大北京住了一夜又回村了”的故事——《山炮进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北京折叠」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