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美国(译文纪实)》读后感1100字
其实五天前就看完了,因为太生气了所以没有马上把感受写出来,打算找个时间好好骂一骂这书,但是因为记性不好马上就忘了这件事,还好今天下午我终于想起来了…
整书写得较好的就煤矿、油井、垃圾场这三个篇章,最差的应该就是“噼啪”的卡车这一章,简直给我气得想摔手机。觉得作者就是完全没东西写了,非要凑字数然后写了一堆有的没的。以前很怕看国外文学小说就是因为知道国外的作品经常出现很多的“流水账”,比如说描写一个主人公进入一间房“进门是一张床,床左边是一个床头柜,右边也有一个床头柜,左边床头柜上面放着一个台灯,前面有一个衣柜,衣柜是黄色的,墙纸是蓝的,被单是白色的……”这种无意义又寡淡的描述。以前经常嘲笑朋友看这样的作品,今天终于轮到我了。
为什么觉得卡车这一章写得不好,因为作者的描写一点都不深入。这里并不是说她的体验不深入,而是她的角度一点都不深入。我甚至觉得她根本没想好卡车司机应该写一些什么内容,更多的像是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举例来说,作者写物资运输的时候。她写“国土广阔,这么多东西是怎么到处跑的呢?从那里,到这里,来到我们身边。不,我们完全不关心,就像我们不关心地下室的加热炉如何让卧室变得暖和。但是,炉子又没有生命,你没法跟炉子交朋友。”
而大约六年前,我看过周小平对于物资运输的一小段描写“如果你有心,可以找一个周末的夜晚去八达岭高速看看那些一眼望不到头的货车车流。看看那一车车满满的蔬菜、肉类、饮料是如何送入我们的城市,你再来谈谈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提升工业化指标。——我们当然要继续加快建设,而不是‘停下来等一等人民’。我们的思想是可以停下来休闲一下,但我们的胃绝不会等待哪怕一天。”
两者同样是描写物资运输,一个美国,一个中国,都是国土广阔的国家。珍妮·拉斯卡斯的描写就很寡淡像学生的记叙文加议论文,而周小平的就能直击心灵。我能理解《看不见的美国》更多的是想描写“人”,而周小平更多的是描写“社会环境”,侧重不同所以角度不同。但是“细节描写”和“流水账”是两码事。而这一段却已经是其中较为有内容的描写了,短篇确实很考验一个作者的写作功底,所以作者在此书里呈现的写作上的劣势以及缺点,真的不要太明显。详略安排、侧重角度、切入点、观点等等没一处可夸。唯一觉得有价值的可能就是这本书,让我们开始关注这样一批“看不见的人”吧,在社会影响以及导向上的价值还是不可忽略的。
但是让我很意外以及惊艳的大概就是这个翻译,真的翻译的太好了!以后她翻译的书可以放心食用了。感恩[爱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看不见的美国(译文纪实)》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