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900字
书读得很艰难,和那本没读完的《梦的解析》一样。这应该不能怪翻译,就怪弗洛伊德,句子又长又艰涩,有的篇章没有明显的主线与逻辑。不过,好歹是精神分析学大师的著作,总截下了点精髓。
关于性,几乎所有人都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在这方面男性尤甚。性作为一种本能,存在于我们的躯体与精神之中,可以说性是人生的一大决定性因素。(性可以督促人不断前进,获取力量,增强竞争)
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大程度上与性相关,特别是对儿童性心理的研究在某段时期使他声名狼藉,在他生命的后期,他再次赢得了世人的尊重。看了他的儿童性心理,结合自身的分析,我觉得弗洛伊德说的很对。
性最初的表现是俄狄浦斯情结,即儿恋母,女恋父。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了性。婴儿吮吸母乳,这是一种无意识性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婴儿咬手指头就是这种行为的替代。在童年时期,幼儿也是有性心理的,而不是处于天真无知的状态。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性器官逐渐发育,性兴奋也随之频繁。子女最初的性对象是父母,但是出于社会伦理的角度,这些出现在儿童心里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压抑。压抑的结果通常是性变态或者性道德升华。这里的性变态有很多种情况,包括性虐待、恋物癖、恋兽癖、性器官延伸等,严重者则有精神症的症状。而性道德升华也是一直的性压抑,不得不得这种压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追逐财富地位、探寻真理等。
在性对象的选择方面,也是父母的延伸,总是选择和父母有相似特征的人,以此来替代父母在自己心中的性象征。当然这不一定那么绝对,只能说有些道理。
弗洛伊德还谈到性颠倒(同性恋、双性恋),他认为性颠倒是先天因素(基因)和后天偶然刺激的共同影响,其中先天因素占优,我也这么认为的。我反对性颠倒,因为这违反我的性本能,当然如果生活中遇到,那我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作为一个快24岁的男青年,没谈过恋爱,是不是比较怂??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我这是性压抑了,其实性本能还是不时作祟啊。这有问题,毫无质疑。但是,由于总是对性对象要求过高,导致生活中不能找到合适的对象。我也曾想象单身一辈子,不知道是不是能实现,还是会因为性本能而对现实妥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