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实》读后感2100字
无数年前, 朋友发明了一个感叹词. 许多年后, 成了本地校园流行语, 后来成了网络词汇.
我很好奇, 是渐渐 扩散 开来, 还是这词有什么 必然被创造出来的属性, 以至于可以在不同时代, 不同地方被再次发明.
我想无论真相如何, 那个朋友的首创者光环总会暗淡一些.
如果把知识和人类文明比作墨汁和水缸, 本书探讨的就是墨汁是怎么变出来以及扩散开来的.
.
~
书不单行, 看之前, 这3本可打个底:
想知道什么是事实 ~ Hawking最晚作品 The Grand Design (看完你会发现, 时间简史可以扔了.)
统计学 ~ How Not to Be Wrong (常识! 常识!)
数据和文化 ~ 数据化未来 (里面对动词产生, 变化 和传播的分析颇具启发)
.
[mesofacts 中央事实]
的意思是, 大量的, 变化速度不快不慢的事实和概念. 多数有用的知识都是如此.
打个比方, 石头子扔到水缸里是几乎永不溶解的, 而沸腾的气泡又消散的太快. 本书主要聊墨汁.
.
[重新发现 / 多重创造]
提到一个糖尿病的研究者的极端案例, 认为自己做出了 如何计算曲线下面积 的重要发现. 其实就是微积分. 比Newton-Leibniz晚了300年而不自知.
类似的重新发现事例举不胜举. 倒是阐明了一个现象:
知识就像概念, 单词, 设计, 文化现象, 不是偶然, 领先时代首创既非绝对重要, 更非不可替代, 因为若有需求, 同代都在做相似的研究并有机会突破. 只有那些满足了迫切需要, 并能传播开来的知识才有意义.
我们不禁会想, 如果欧几里得没有写几何原本, 人类现在就没有欧氏几何学么? 如果埃及人没有发明几何丈量法, 人类世界就没有数学么? 当然不是啦, 我们都知道那个在印度村子里长大的数学天才: Ramanujan, 他甚至没受过正经的教育. 还有 奠定了量子力学数学基础的, 那个只上过一年学的面包师 格林.
知识创造, 比我们想象的容易太多. 归根到底, 是需求促生了知识, 而非启蒙思想家开启了时代. 科学也是, 产生于灵感, 而兴旺于产业.
所以说, 领先半步, 叫做改变世界的企业家; 领先1步, 叫先驱; 领先2步, 叫先烈; 领先3步, 叫历史随机背景噪声.
知识的发生, 就像95度水中的气泡, 谁是第一个, 在哪, 都不是那么重要..
同时, 我们又往往处于认知的孤岛上, 忽视前人及同时代的成果与矛盾.
..
.
[雷龙吃菠菜]
真相在技术的帮助下, 传播的多块, 谣言和非实时, 就会传播的多块-- 甚至更加猛烈, 而且极难驱除.
关于雷龙(Brontosaurus)这个尽人皆知的大型食草龙不存在, 其实是个误会. 惊奇之处就在于, 它是如此著名!
作者也在使用Google的ngram分析工具. (在:数据化未来 书中, 被美誉为, 文化透镜.)
还有吃菠菜的大力水手. 真相是当时研究者点错了小数点, 让人以为吃菠菜的含铁量相当于一个曲别针. 虽然最终被辟谣, 但这个错误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消费惯性.
..
[框架]
大量知识被创造出来, 却没有被利用-- 遗失了, 或者更不幸的, 没有遗失.
凡是去过矮大紧的杂书馆的人, 都很难不震惊于, 知识产生的冗余, 以及其利用率之低-- 它们大多命运都是深埋于历史的仓库角落, 生虫. 而越新的研究成果, 被人们关注和引用的概率越高.
不是所有被创造出的知识都有相同的效用-- 历史上海量的思想成果, 个人日记, 小说, 价值极低. 而一些历史记录, 也只对历史研究者有少许参考价值.
知识在 创造 和 使用 2方面, 呈现惊人的非对称性!
而前人一些关于事实的研究成果, 如果能被够综合利用, 则会产生惊人的成果. (其实Einstein就是这么思考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 框架.
凡是缺乏一个有效框架的知识, 就像没有圣诞树的礼物, 最终只能堆在仓库里, 生虫长毛, 毫无用处.
这也是我非常欣赏书 On Intelligence的原因: 作者认为, 太多关于智能的研究, 缺乏一个有效的框架, 只能徒增混乱.
..
[传播vs.传承]
书中一个很棒的问题是: 知识是如何传播和传承的 (横向及纵向)?
我认为, 横纵恰恰是两种共生的二元组形态: 传播的媒介(格式) & 传承的实体(单位).
人类知识从最早的 歌谣/部落 二元, 到最新的 专利库/股份制公司. 生物体中, 则是 DNA/生物个体 组合.
媒介要足够小而简单, 而实体要足够稳定和Antifrigile.
..
.
[谬误]
假阳性本该是小概率事件, 但因为某种原因, (科学家的成就感, 媒体的冲动, 利益攸关集团的推动, 等) 充斥我们的生活.
0假设方法, 与 显著性假设有多么不靠谱, 在另一本 How Not To Be Wrong里面已经聊的很清楚了, 并且也提到了(还有图)那个 20个糖豆引起痤疮 的想象实验.
假阳性 的产生, 源于样本的偏误. 本书还给出了, 谬误结论产生的一系列可能因素:
1 样本规模小 (波动大, 谬误集中)
2 影响效应小 (会因为实验误差, 被急剧放大)
3 多次重复实验 (实验越多, 再小概率的事也会发生)
4 利益攸关
遗憾的是, 在科学界(尤其是医学界), 本来可以通过验证消除的谬误, 却并不总是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科学论文, 是无意义的..
~
[相变 phase transition]
相变: 水沸, 雪崩, 发现新大陆, 登月, 地震, 次贷危机..
..
~~
总的来说, 读本书还是相当愉快的. 基本上是以前读过的书的回顾和延伸. 作者看似漫无目的的思维跳跃或许会让一些人不适应, 但还好此前的几本五指山还搂的住~
文化及知识(又或者mime)的变异和进化, 有如生物体及其基因, 遵循几个基本的套路:
1 突变(随机, 错误), 2 交换(最有效, 最稳妥). 3 验证, 4 记录, 5 重复执行~
其中2,交换 在文化中, 就是人与人的交流, 是最高效, 最稳妥的模式 -- 就像热交换之对流, 染色体减数分裂之剪接. 在实际交流中,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受他人影响, (主动或潜意识中). 语言是高度情境化, 依照对象特性的. 或许皮层中 镜像系统 是其发生的神经学根源.
全书终章的总结也颇具深意:
知识是如此的诡异难测, 骤生瞬灭. 知识与我们是如此矛盾: 不断左右我们的一切决策, 却又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比知识更重要的, 当然是规律!
然而, 好规律难寻, 难验证, 糟糕的却汗牛充栋, 在我们世界中安插着极大的脆弱性, 随时准备给我们来一场崩溃性的 相变.
所以比规律靠谱的是, 知识的框架, 来承载我们不断爆发的认知 -- 好框架就像圣诞树, 仍然难得, 却比好的规律更加可测的多. 我们只需要一点点想象力.
问题是, 想象力终究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剩下最可行的途径, 还是无比强大的适应性, 和可以偷懒的反脆弱性.
~
书分四境, 圣贤庸渣. 此卷中贤~
.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失实》读后感_2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