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_4000字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4000字

人在少年时, 总是很容易被鼓舞, 随便调配一点鸡血, 不经意间给打进去, 可以亢奋很久。

好比我高中时候, 就曾经被一部关于曾国藩的小说真实地鼓励过, 有一段时间竟然鬼使神差地相信国家和民族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也会像清朝需要曾国藩那样需要我, 我必须无比努力地做好知识准备, 砥砺好自己吃苦耐劳的特质,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 去做成那件九败一胜又意义非凡的大事。

后来回想起这一段, 时常心存感谢, 这部小说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一种忘我学习的状态。 也时常好奇, 毕竟小说里演绎的成分不小, 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 究竟立了哪些言? 他究竟有哪些经验和体悟, 可以用来指导我的人生?

可惜,每次翻开《曾文正公嘉言钞》, 或者他其他的书信, 语录, 总是看不了几页便草草作罢。 虽然上学时候也下过功夫, 但毕竟太久不读古文, 很多生词不明其意, 时不时会遇到晦涩的句子, 查起来又嫌麻烦。 况且,这些嘉言, 都是比干货还干的超干货, 有些还是对亲戚友人的答复, 没头没尾的,难懂。

我时常觉得, 这些超干货, 和许多其他中国古代圣贤的语录一样, 是写给本来就懂的人的。 这或许是中国圣贤最不值得称道的地方: 看不懂如果不是因为你文化程度低, 就是因为你悟性太低, 还没有悟到; 等经历过一些事情, 悟到了, 再读这些语录, 这些圣人就会好像一脸得意地对你说:你看,还是我说的对吧?!早就告诉过你啦啊! 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耐心用具体的案例, 详细地解释和讲述他们的观点,应用的场景, 以及操练的方法。 他们的语录, 或者他们的弟子整理的语录, 好像从来都是为了让他们自己显得很高大圣。

我绝非否定圣贤的智慧,只是大部分时候,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 他们的思想和方法, 与能够指导实践之间, 差着一些更加详细的注解。 就好比是一本至高无上的武学秘籍, 不是所有拿到的人都可以修炼成神功, 根基浅的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如果自己强练,似是而非,练着练着可能就练歪了, 甚至走火入魔,练成了神经病。

读一本前人批注过, 写过练习心得的秘籍, 往往是更高效的方法。尤其是, 那些已经练成过的人写的批注。

从这个角度看, 冯唐批注曾国藩, 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乱世从军, 宁世从商,一个干成过事情和写极好文章的读书人对另一个干成事情的读书人写的文章的注读, 合适!

作为一个学习和操练过西方管理理论,又饱读中国历史文章的实践者, 他给出的批注, 不仅保持了一贯地一针见血地犀利风格, 更结合了当下的商业以及生活环境, 读起来, 明白, 通俗, 透彻。

以书中的此段为例:

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用兵无他妙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与李次青)

气,就是精神。所谓团队有锐气,就是团队有心气儿,就是有强烈的好战心和必胜的欲望。用兵(带团队)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巧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团队有绵绵不尽的心气儿,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不可抑制地跳动着一颗要争取更大胜利的好胜心。如果一些事情让团队的心气儿潜消暗损,没了斗争,没了动力,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兵败如山倒,哪怕胜面依旧巨大。

一杯酒下肚,一时斗志昂扬,不难,但是长期用兵、长期让团队保持心气儿极难。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也是兵家所最常见。

曾国藩没讲如何“常存有余不尽之气”,其实,这本嘉言钞全部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必须在这里总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带队伍的人(兵家)最好是个狂热的阿尔法男:好胜 (Agressive),强取(Acquisitive),贪得无厌(Accumulative)。带队伍的人最好在似乎不可能胜利的状态下取得过胜利。带队伍的人最好有魅力或者手腕让团队有时候盲目地相信他。

第二,选择本性乐观、好胜的人加入团队。

第三,制定长期制胜战略,上下同欲,上下都被长期的愿景所鼓舞。

第四,永远有一个有挑战、有胜算、有诱惑力的近期目标,哪怕大势极其恶劣。

第五,永远让团队有事儿做,哪怕看不出明确的短期作用。有仗打,打仗;没仗打,备战。

既是批注, 书中自然也有不同意曾国藩的地方。 没有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即使圣贤如曾国藩, 也同样有自己的认知的局限。 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一些旧的方法和观点, 也需要重新思量和推敲。 可以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经历对先贤的语录说不, 这是这本书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选取书里这一节为例: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难辨。窃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原固谬,狂狷亦谬。重以不知人,则终古相背而驰,绝非和协之理。故恒言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故群誉群毁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复郭筠仙)

这段话,讲的是管理的艺术。(略过书里的第一到第四的注解和观点)

第五,对事不对人。综合第三和第四,还是以对事不对人为妥,以成事为第一。先别忙着定某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简单处理,看人先看事儿,看他成事的能力:“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

以上五点推演之后,曾国藩开始群居守口,遇上大家一致夸某人或者一致骂某人,绝不附和。

居高位者,做管理的人,职责就是两个:第一、知人善用;第二,懂得做事的规则和逻辑(晓事)。“晓事”,更是管理的根本——不讲规则,不讲逻辑,无论怎么做事,都是错。能够做到这两点,就是好的管理者(君子);做不到,就是坏的管理者(小人)。但今天能做到,明天可能做不到;早上的董事会上能做到,下午到工地可能就做不到。

曾国藩对于“居高位者”,可谓深有体会——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但黑白分明的事是少数,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多处于灰色领域,实际做事的人面对诸多困境,是非成败,都在变化。在成事这个领域里,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曾国藩所有重要观点。针对这第一段话,我也理解曾国藩的苦衷,知人难,人心变得快,老实和尚不老实,正人君子办傻事(连续办傻事),特别是在末世。但是,我还是反对他的这个观点。此观点突破了他成事方法论的底线,是他的污点。

我还是坚定地认为:人先于事,宁用朴拙君子,不用聪颖小人。当然要有业绩文化,但是更要先讲价值观文化:业绩不向辛苦低头,价值观不向业绩低头。否则,一个团队里必然有相当比例的小人。小人不惜使用降维攻击,业绩文化越强,小人使用降维攻击的可能性越大,小人胜出君子的几率越大,小人在团队高层中的比例越大。这样的团队,成就的事功越来越大,控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战车被能干的小人们绑架,时间变成我们的敌人,翻车的风险与日俱增。

在末世,成事的人容易求速效、看短期,容易忽略对于朴拙君子的培养,容易向聪颖小人和降维攻击低头。这种心态和实践也加速了末世的败亡,曾胡左李的晚清中兴之后,再也没出现像样的成事人,大清很快也就在内忧外患中烟消云散。

这条用人原则或许对曾国藩去世之后晚清的速朽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 书名为成事, 成事的基础, 是修身。 曾国藩的嘉言里,不止有济天下的方法, 也有独善其身的经验。 所以, 这本书不止对创业者, 带团队者有用, 对任何有所追求的人, 都是大有裨益的, 它甚至涉及到子女的教育。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第一、方向,向上的方向;

第二、见识,开阔的视野;

第三、毅力,坚持一个好习惯。

第二项,可以慢慢培养;第一项和第三项,要从小培养。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第一、第三开始吧。有志有恒,慢慢必然有识;有志有恒有识,必然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养成早起的习惯,比外国游学更切实。那些连早起都做不到的孩子,将来能成事的可能性极小。那些连早起习惯都不能在孩子身上培养出来的父母,还是别奢谈孩子教育,还是别在这件事儿上浪费时间和金钱。

读完此书, 不仅会反思自己之前悄悄走过的“捷径”很可能是绕了远路,重新梳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更实际的是, 这本书还是一剂升级配方的鸡血, 置于案头, 时不时翻几页, 提醒自己读书的意义和读书人所应秉持的骄傲:

历史上,那么多的创业英雄,比曾国藩功业大的不在少数; 那么多的圣贤楷模, 德行超越曾国藩的有很多;那么多风流才子, 锦绣文字胜过曾国藩的更是不胜枚举; 可他们都没能掩盖住曾国藩耀眼的光芒: 一个倔强笃定的读书人, 通过读书, 修身, 做事,改变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挽狂澜于既倒,在破败中创出了一个中兴。

作为一个读书人, 如果活得像个文盲一样,对自己没有一点要求,没有一点改变世界的企图心,行动起来没有一些道理和章法, 那读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曾国藩的经, 注过冯唐,冯唐注过。 冯唐注的, 我读过了, 接着注。 也推荐给你, 祝你成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_4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