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如何将KNOW 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读后感1800字
《知道做到》:为何知道这么多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安慰别人的道理那么多,还以为我真的都懂了。——SHE《亲爱的树洞》
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很多人在抱怨“这个我知道啊,可是做不到”,或者是开导别人时别人一脸不屑的样子“这个我知道又有什么用”,似乎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一个“我知道这么多,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世界里,每天接受各种信息,学习各种知识,却依旧过得不如人意。在“知道”和“做到”之间,似乎天然存在一条鸿沟,阻碍我们的进步。
笔者喜欢读书,起初读书觉得收获很大,可接收到很多新知识,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之后,却再也感觉不到明显的进步了。纵使有句“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俗语,却也只描述这个现象。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只要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知识就能产生价值,就能缓解这个现象。可是这“行动”却是难得被进行。
高举旗帜要减肥,朋友圈狠狠立下flag,却没坚持住几天,就依旧回到“葛优躺”状态;知道英语在职场的重要性,发誓要好好学习英语,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渐渐地依然在原地踏步,错失一次次升职的机会;明明才学过沟通的技巧,记了满满几页笔记,第二天照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这些“知行不合一”的状态,是否你也曾一次又一次陷入呢?
《知道做到》这本书里指出,人们之所以“知道却做不到”是方法不对,体现在认知层面、态度层面以及行动层面,未能保持协调共进,接收即终止。作者从“信息超载”、“消极过滤”以及“缺少跟进”三方面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随处而来,尤其碎片化信息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而人们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时,总想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报培训班、看书、线下组织分享交流,从不停歇地接收新知识,总担心少学一些就落后别人一些。人们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知识也是因为新知识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可你是否关注过这些信息早已超过你的接收范围?不断学习新东西,反而没时间将所有东西加以应用,这才导致我们“知道这么多,却没过好这一生”。作者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习的内容也极其有限,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采用“精要”的理念,重复学习真正重要且精华的知识,并加以应用。这是从认知层面上先接受真正重要的信息。
人们在接受新事物时,大脑里会潜意识地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大脑会质疑新知识或者新方法。因此,当我们接触到跟我们认识的新事物不一样时,会拒绝认可。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跟我们观点相近的知识很容易,理解相差甚远的知识很难的原因。这也是“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作者将其成为“着消极思维”。作者提出“绿灯思维”来解决这个现象。绿灯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当接触到新事物时,首先接受它,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跳出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和经验,接受别人的观点也是给自己认识的新视角。从态度层面上改变自己对待新事物的看法。
管理学里很重视“反馈跟进”,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样。比如《非暴力沟通》里提到的沟通方式对于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很有效,但要真正学会使用却需要很长时间,大部分人尝试应用过一两次之后又回到原本的沟通方式。“缺乏跟进”是影响知行合一的第三个原因。掌握新的理念和知识是需要注入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必须跟进学习和应用的进展。很多时候,我们心态改变了,知识改变了,但是因为没有重复投入精力和注意力在跟进这件事上,知识依旧停留在“知道”的层次。作者指出,可以通过“指导、支持和问责”这套跟进系统,来跟进一项新知识的应用上。
而作者将“如何从知道到做到”的方法总结为简单的两个字:“重复”。当我们一遍一遍将学习的知识加以理解、应用、改进,才真的做到了某件事。
结合到本书,笔者反思自己,学习了那么多的沟通方法、管理方法,也不过是转化为文字停留在脑海里,仅仅是“知道”。在多种场合下,作者都只能表示“这个我知道”、“那个我知道”,但却拿不出哪怕一个典型的个人案例出来,这离“做到”的程度还相去甚远,第一步恐怕就是要适当降低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将精力放在应用上。当有持续的输出时,输入才真的有了价值,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笔者又忆起去年看过的《微习惯》,或许只要将这些需要改变的理念,通过大而化小的形式转换为思维上的“微习惯”,就不管生活中诱惑,即便未来的某天我还是会不小心就陷入到不停地寻找输入的困境里,也会被已养成的习惯拉回正轨。
知识讲究“精要”,学习需要“认可”,行动需要“跟进”,生活就是不断重复、优化的过程。
BY 未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知道做到:如何将KNOW HOW转化为你想要的结果》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