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后感15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今何在
昨驱车穿行在大街上,先是碰到并排四位挡住马路的摩登女郎,她们一律着“露脐装”,旁若无人,溺于自赏;走不多远又碰到一排三名横截街面的青皮小伙,勾肩搭背,耀武扬威。前、后“两队人马”,皆视川流不息的小汽车摩托车于不顾,耳里灌满近在咫尺的“嘟嘟嘟”喇叭声竟我行我素,继续霸着马路“走自己的路,休管他人的眼色”。如今的小青年怎么都这样呢?我顿生空想:谁能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那谁谁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暂时还不是个僵化、固执的老朽,更不是个少见多怪的“美盲”,我对亮人双眸、充满生机的新生事物,比如“露脐装”的窈窕精致美尚感兴趣且能包容,对引人向上向善的新形象,比如自自然然、精精神神的小伙子还会欣赏且可“激我振奋”。然而,我对这两拨小青年在大街上的不顾自己和他人的安危而恣意招摇,却甚不以为然。街头并非你们的T型台,也不是你们的歌舞厅,街头是公共场所。连未兴交通规则的古代农村都遵循“大路朝天,各人一边”的规矩,难道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法律法规的今日年轻人(即古时秀才),其公共道德水平还不及古时的文盲?可悲,可笑。
其实,就当下的某些青少年而言,其令人可悲复可笑的“作派”还远不止这些表面上的“小儿科”。君不见,现在的农民后代特别是出生时父辈骄称“带把的”后生,还有几个甘心情愿继承祖业回泥里土里捞营生?君不见,其中几多好不容易“撑”完了高中或是初中的村伢,就寻线攀缘打进城,既不找事做,更不思进取,今日这边“撮”一顿,明天那边“混”一餐,成天一榔一伙地四处游逛,八方觅乐?君不见,时长日久,其中诚然也有幡然醒悟而回乡“帮”父母下田劳作,或托保求人找到个落脚点就业“捞口饭食”的,可很多人却经不住享乐的诱惑而堕入好逸恶劳、厚颜“揩油”之族,亦或是小偷小摸、“有偿帮闲”之伍,甚至是“飞车抢包”、“拦路硬索”、“吸粉打针”之流。可忧,可怕啊!
当今中国,因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一心一意抓经济,而早早兀然地迈入了财富加享乐之伊甸园。金钱在我们眼前闪光,享乐频频向我们招手,只要是肉身动物的人,谁无七情六欲?谁能躲过它的诱惑?关键就在我们自身的理智是否醒着,意志能否挺得住。初初步入万花筒般社会的中学生,即便他们肚里攒了点“墨水”,按当下的教育模式,恐怕也少有对这个花花世界的耐受力与适 应力,更莫谈其他没学到什么东西的“毕业生”,以及所有踏入社会的学生对这个纵欲逐利“广场”的判别力与改造力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因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和战后生产力发展很快,生活水平迅猛提高,物质财富纷至沓来,新兴有产阶层不断涌现,而国民精神生活却愈来愈贫乏空虚。于是,“垮掉的一代”在青少年群里诞生了,而且很快成为“主流群体”之一种。忧患之士渴求“麦田里的守望者”来“救救孩子”,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应运而生。对比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世界,我们的“现在时”,除了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目标等方面迥然不同外,在精神领域譬如青少年的人生信仰惘然、生活理念昏聩、过早沾染恶习方面,却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我们急需大批“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举目四顾,这样的守望者又在哪儿呢?难道就像改革开放之初从西方引进资金和技术那样,也要从西方引进守望者?!尤具反讽意味的是,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那场信仰危机时,有识之士包括塞林格正是因为向往以中国、印度文化等为主的东方哲学,才令人振聋发聩地喊出了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这些“内幕”,我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几位“时尚”青年,他们和她们,又何曾有知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