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通史》读后感2100字
想全面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宗教演变,在结合目前的社会现状来判断,因为从大历史的观点上看,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阿拉伯穆斯林亦是如此,今天开始看阿拉伯通史的上册,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是看不太懂的,因为背景知识了解的太少,只能大概的有个印象,等以后在深入研究的时候潜意识或许能有所帮助。
第一篇分七章,讲的是伊斯兰教起源之前的阿拉伯社会,那个时候只有大国之间的博弈和其他两个一神教之间的冲突,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共就只有三个一神教,最初是犹太教,其次是基督教,最后是伊斯兰教,可以说伊斯兰教是在吸取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营养成分后自己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宗教,其实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在古代很多人都认为伊斯兰教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宗教而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当然伊斯兰教不承认这点,他们只承认安拉是他们唯一的真神。摩西和耶稣基督他们也统统承认,统统崇拜,但这些是只是先知谱系中的几个,当然重要性比不上最后的先知默罕默德了。
因为对宗教解释的不同,内部产生了分裂,比如基督教,对于耶稣是人还是神的争论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并不是简单的打打嘴仗就完事,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流血斗争,因为这场争论到底谁更能代表上帝的正统,罗马教皇和东方正教会的主教互相威胁要用地域之火去焚烧对方,导致了东西方教会的分裂,分裂后的教会又因为其他的小分歧,再度分裂成其他的教会,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摩门教就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那个时代是个很动荡的时代,宗教和利益相互勾结,利用信仰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当时也出现了和默罕默德教义基本一样的伪先知,所谓的伪先知是伊斯兰给定义的,其实在当时默罕默德也是“伪先知”谁得了天下当然就由谁来书写这段历史了,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社会真的是乱成一锅粥。
抢掠在当今社会被明令禁止的事情在当时是英雄主义的象征,当时他们不仅仅是抢掠敌人的财物,在必要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和亲人都去抢,阿拉伯的文化就是抢夺的文化,因为贫瘠的土地上无法承受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牲口,围绕水源地,水草丰美的地方产生的争斗层出不穷,贝都因人就是这种典型的代表。游牧民族不重视发展自己的艺术文字等,所以在早起的阿拉伯社会大概分成北方的游牧民族,没有文字只有诗歌口口相传,南方是比较安定的定居生活,有自己的文字,但是现在已经失传了,并没有形成现在的阿拉伯语。不过阿拉伯人的诗歌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有句谚语这样说:“智慧寓于三件事物之中,法兰克人的头,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我听过清真寺的阿訇的宣礼,有的真的是十分的吸引人,非常浓厚的声音仿佛可以和上帝沟通。
在伊斯兰教雄起之前,在阿拉伯半岛上大部分都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徒,还有的就是崇拜偶像的多神教,比如现在在麦加最著名的克尔白清真寺就是供奉的多神教的各种雕塑,那个时候的麦加就用这种朝觐的办法来获得财富,比如来朝觐的人需要吃住,需要买东西这都是钱,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宗教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包括后期所谓的十字军东征解放圣城耶路撒冷,其实十字军的目的并不单单的与穆斯林为敌,因为在第二次东征的时候他们居然攻打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堡是明显基督教的国家。一群乌合之众根本就是在打着上帝的旗号在烧杀抢掠,哪里还有什么信仰而言,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基督徒不必觉得自己很牛逼看不起穆斯林,历史上的烧杀抢掠基督徒干的也不少,包括近代准对中国的火烧圆明园。
阿拉伯半岛的土地主要是沙漠和草原,沙漠居多,我记得我在阿联酋住的时候我住的边上就是沙漠,其实整个阿布扎比就是在沙漠中建设起来的城市,所有的淡水都是靠海水淡化得到的,如果没有丰富的石油储备,我想整个阿联酋现在还是一片荒芜人迹罕至,更不用说什么迪拜的哈利法塔了。但是我真的没想到也门在阿拉伯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门这个地方气候合适,适合定居农耕,也门首都萨那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在这个地方产生了无数基督教的小王国,被称为南部阿拉伯人,他们和北部的还不太一样,从人种的角度来讲就不太一样,。这种种族上的鸿沟即使在伊斯兰教表面上统一起来之后,也没有消除。顺便说一句,南部的主要特产除了椰枣之外就是乳香,这是埃及人最喜欢的东西,也是整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也门垄断了很多生意,使欧洲人认为很多货物都是他们的土特产,其实根本不是,都是从印度和其他地方进口来了,这样他们就发了一笔大财。阿拉比亚的人的成就主要是商业上不是军事上。
公元前115年前后,这个地区叫希木叶尔文明,萨那的雾木丹堡宫最为著名,在我的印象中我一直以为也门这地区除了沙漠就是沙漠,看来我是大错而特错了,不但这里有良好的气候条件,还有便利的商业中心,在那个时代就是整个阿拉伯的中心,实在叫我大跌眼镜。但是当罗马的商船进入了印度洋之后,这个地区的繁荣就不在有了,经济的衰退带来了政治上的崩溃,现在的希木叶尔仅存的是一个部的名字,一切都随风而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阿拉伯通史》读后感_2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