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
2018年5/63再读《巨流河》
再次翻开这本书,一种沉痛感铺面而来。不仅仅是齐世英的救国梦和齐家的颠沛流离,齐邦媛流露出的,更多是对当时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明明已经出现了足够卓越的领袖,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和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又有足够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却只能望着沈阳的万家灯火,功败垂成。将军想独自治理东北,使其自由富强,但是外有强敌内有隐忧,这样天真的幻想,这样真挚的情怀,后人唯有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虽千万人吾往矣”,再读这本书,郭松龄反奉已从一个单薄的历史事件变成了立体化的悲剧,一场中国版的巴黎公社,一首冰天雪地里的壮烈悲歌。
当时的中国,军阀的思想局限于“一亩三分地”,有地盘而无国家,土地、军队、民众都是“土皇帝”的个人财富,这也就是为什么,郭松龄作为恩师和挚友,能被张学良考虑“送出国去”(虽然命令还未发出郭就已被枪决),而作为“张家”派出去的学生,齐世英不南逃就必死无疑,他只是张家财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这种背叛绝对不能被容忍。
东北时局变化之快,牵扯之广,已不能使我们简单回答“郭松龄胜了如何,张作霖没死如何”这样的问题,如果历史有另外一种可能,东北人民承受的苦难或许就不会如此漫长而沉痛。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不屈不挠的斗争,富国强民的梦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永远不曾改变过。
“巨流河”这个标签,除了是齐家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回去的故乡。南京齐家的酸菜火锅,台湾齐母低吟的《苏武牧羊》,齐家正是无数个“九一八”后背井离乡的东北家庭的缩影,更代表了几万万中华儿女1949年后的团圆梦。
“但仅就个人口味说,这是一本很典型的回忆录,写出的都是作者想说的。情感真挚是优点,同时也略去了不少事情。齐先生非史家,也不想写史,但她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年代,让她无法脱离历史和政治。她说的,应该是那一代赴台人群的共同经历和感受,所以不难理解此书轰动台岛。而对于大陆读者,此书如同三棱镜,给了大家一个看到不同颜色的平台。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偏文学笔触的个人史,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经历,不过如果意欲作为史料或社会学素材,明显有些狭窄了。可以一读,但不必神化的作品。”——宋西轰如是说。
齐邦媛的求学历程再普通不过,越往后读,甚至有“狗尾续貂”之感,相比开篇齐家生活的温情、中间齐世英的沉浮,齐邦媛的经历只是裹挟于家族命运的一颗沙砾,读过了,也只是生出“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而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巨流河》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