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读后感1300字
之前看过《告白》同名电影,所以当阅读这本小说时,画面感极强。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最平普的语调自白,然而这些宛如平时聊谈一般的言语下却压抑着波涛汹涌的情绪,有着寒冬中晒着太阳,表面阳光明媚,却周身弥漫着透骨寒意的感觉。如果说这本书最让人觉得可怕之点,那便是所有人都是正常人,都是普通人,然而这些普通人却在那些告白之中剖露出让人恶寒的黑暗。
从第一章悠子老师的自白开始,整个故事便铺开在我们面前。
“我的爱美已经不在人世了。”
“爱美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被我们班的学生杀害的。”
故事便是因小爱美的死开启,已经知道真相悠子老师将事情的发展叙述给了全班同学,在座的包括那两位凶手,她没有选择将真相告诉警察,因为她想要凶手,认识到自己罪孽深重,并且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活下去。故事线的发展随着不同人的告白,以不同的视角展开。
无论是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无知热血老师,还是就算儿子杀了人也认为自己孩子是善良的受害者的愚蠢妈妈,胆怯懦弱的少年直树,渴望拥有价值得到母亲关注的天才少年修哉。他们在这个故事中有着连带的因果。然而从这些故事中家庭的因都有着重要的推动。
首先从小爱美的直接凶手直树开始说起。他首先生活在一个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母亲对于她的爱,宛如对一个心爱的宠物而不是孩子。在鲁格·肇嘉的《父性》一书中成说道“父亲功能”有七个方面:1、和孩子的母亲培养积极的关系;2、花时间陪孩子;3、养育孩子;4、适当地规训孩子;5、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6、保护和供养;7、成为一个孩子的模范。
然而直树的父亲,除了供养,其他的几乎是缺席的,因为孩子那么久没有去上学,他竟然是直树杀人后被警察告知的。然而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而他的母亲是一个臆想着自己孩子的无辜与单纯,就算被告知你的孩子杀人了,她也会理所当然的觉得一定是什么误会了,我的孩子一定是受害者。所以当直树承认自己心中的黑暗时,她失去了她完美的作品。直树平庸而怯弱,生活的节奏其实却一直被溺爱着他的母亲说掌控,他无主见,容易被牵着思维走。当他把苏醒的孩子丢下游泳池,那正是他心中压抑的渴望强过别人的欲望苏醒了——“我做成了渡边没有做成的事”。
母爱缺失下成长的天才少年同时也缺乏象征“hero”的父亲,孩子们希望他们的父亲是强大的,是一个胜利者,他们想要的安慰不独源自于父亲的爱与正直,他们还期待着父亲的强大。文中的修哉她追寻着母亲的步伐,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与目光,不仅仅是希望得到失去的关注,同时也是希望得到安全感——母亲在他心中是强大的。然而他说过很多次父亲是笨蛋,同时,他心中却是希望父亲是强大的,只是现实戳破了他的幻想。父亲与母亲的缺席,让他失去了安全感,当他发现残忍的事情能为他赢得他想要的关注与掌声时,他便随着这个方向追寻而去。
故事犹如一张巨大的网,每一个人都牵扯其中,没人无辜。因为家庭的因造成的果,因为环境形成的人,我们应该反思,这个看似平和的世界,藏着匪夷所思的黑暗。我们到底怎么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告白》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