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_1100字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1100字

从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之前,特意看了下豆瓣评分7.5。
刚看几页的时候,琢磨不到这个评分不在8以上的原因。对我个人而言,“群体性沉默”很有意思,和“群体暴力”一样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而且根据前序说明,这本书是还第一本系统论述“群体性沉默”的书。相当于是从书籍这个层面打破了“对沉默这件事沉默”的记录。
所谓“房间里的大象”,是一个隐喻。指生活在房子里的我们,对于这头巨大的大象视而不见,沉默不语,小心翼翼避开,假装其不存在的现象。如果还觉得无法想象,那“国王的新衣”你就能理解了。房间里这头大象,就是国王的那件大家都说自己看到了的“新衣”。
在这本书里,作者对沉默做了大概说明。这里的沉默,不指普遍意义上的沉默,而是专指人们对于一件明确存在的事,共同有意“沉默”,共同有意“忽视”它的现象。
比如一个被强奸的女孩子乃至于她家人不敢报警,亲戚朋友也不敢对他们提起这件事的现象。比如重庆万州公交坠江前,没有乘客会想要去劝阻司机与女乘客的争吵。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沉默”?
我想了想,或许是因为和自己无关的冷漠,因为无法自保的担忧,因为看热闹的心态。是啊,丧钟是为我而鸣的,但是以后鸣总好过现在见义勇为立刻就鸣吧。
在这个层面之上,作者把视野扩大为社会。然后把人们因恐惧或尴尬而保持沉默的外显,分为禁忌和世故两种,也就是说,“大家都说不能这样”或者“大家都不会这样的嘛”。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人们对于暴力比对沉默敏感多了。你看,比如看《1984》,大家一般都在讨论如何压制人权如何剥夺言论,但是几乎没人想到,“被害”的人们也在“主动”地保持沉默。我们很难意识到,沉默的意思不是“我不知道”,是“我不承认我知道”。
抛开那种极端环境,在多数的盛世太平的社会,大家也在主动地沉默着。主动地不知道,主动地看不到,听不到。不仅不讨论,也不谈论自己的“不谈论”。
你还记得《理想国》中的那个因为发现山洞高墙外的新世界而被其他族人杀死的人吗?
按照本书说法,是因为这个打破沉默的人,同时破坏了人们心中的认知结构,伤害了人们的自尊,也就是说,硬是把装睡的人打醒了。这时,人们自然讨厌你。
直到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我们要勇于打破沉默,不要忽视房间里的大象。
Well,说了等于没说的结论,加之有些混乱(概念定义不够清晰,原因论证过于简单和理所当然)的内容。豆瓣打分名副其实。
不过还是要荐读。即使还没有勇气走出山洞,但是多一个人能回过头,看到并非眼前的影子,而是身后的太阳和太阳下摇曳的花花草草才是真实世界,那么这头房间里的大象,就可能会在越来越多的清醒中现身,然后消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房间里的大象》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