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互联网+时代顺势腾飞的关键》读后感1100字
盖洛普调查发现,职场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 入职时,60%的人能全情投入工作
- 入职六个月后,仅有38%的人还能全情投入
- 入职3年后,只剩下22%还能全情投入
所以说,有时候新人比老人好用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
如果我们将生活看做一系列短跑冲刺,进入新环境时,就是起跑初期大家都能全力以赴。
可是人生并不是短跑比赛,不可能每个时间段都能100%以100米的冲刺速度跑。在每段短跑的间隙,应该更新精力储备,才能更好应付下一阶段的挑战。
尼采说过的:“打不倒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
### 工作最美妙的状态是:
**全情应对眼前的挑战,同时能够间断地放松,留给精力再生的空间。**
其中书中引用了不少作者服务机构为求助者实施精力管理的办法,整体上都比较值得参考。
## 患者A (注意力分散,疲倦 )
目标成果:高度集中 仪式习惯
- 22:00 沐浴
- 22:30 一杯洋甘菊茶
- 22:45 写日记
- 23:00 阅读
- 23:15 关灯
- 6:00 醒来(闹钟远离床边)
- 6:15 15分钟快步走
- 6:30 轻量早餐
## 患者B (工作/生活失衡)
期望成果:拥有陪伴家人的时间,情绪改善 仪式习惯
- 10:00 间断休息:外出擦鞋,或者去星巴克
- 12:00 办公桌前:一边放音乐,一边吃午餐
- 15:00 间断休息:深呼吸
- 周六 6:00- 8:00 指定办公时间
- 周日20:00-22:00 指定办公时间 一次性解决步骤 在日程中加入辅助性休息时间
## 如何有效个管理精力?
《如何像达·芬奇一样思考》曾经有这样的问题:
**“什么场合你会获得最佳的灵感?”**
最普遍的答案包括“沐浴的时候”“躺床上休息”“在自然中散步”和“听音乐”。
但是几乎没人声称自己在工作中会获得最佳灵感。
### 最重要的是保持仪式感管理精力
如果你一直久坐不动,打算开始锻炼身体,你可以最开始每周3次、每次步行15分钟,然后逐周增加步行时间或加快步伐。
仪式感指的是什么?
类似于鸡汤,譬如你每天跑步,每次都会打卡放到朋友圈。
这种就是仪式感。
曾经有个实验,验证这是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 这是一个女性受试者在一个月时间内定期自查乳腺情况的实验。
> 两组受试者都对该活动表示出浓厚兴趣和坚定决心。
> 一组人需要提交她们为自查安排的时间和地点,对另一组人则没作此项要求。
- 第一组人几乎100%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 第二组只有53%的人完成了任务
### 不要一致性改变太多习惯
许多人年初的时候,都会制定这一年的计划。
譬如,你的新年愿望是瘦身和健康。
- 规定自己要经常慢跑
- 每周至少做3次举重训练
- 减少一半卡路里摄入量
- 抵制一切甜食和单糖化合物
- 晚上早睡
- 早晨提前1个小时起床
结果是,不到10天时间,节食计划就泡汤了。只去了两次健身房,作息时间一点没变。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是一次性设定了太多改变,远远超出个人意愿和自律的有限能力。
## 结论
以往,我们关注的是时间管理,绞尽脑汁想如何在相同时间创造更高的效率。
可是,这种方法有时候都会弊端,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的尽善尽美。
而精力管理给我们一种新的启示,除了全情应对眼前的挑战,同时能够间断地放松,留给精力再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