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读后感1800字
每周分享一本书,这周分享的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相比较的好友 川端康成会冷门一点,但是作品认可度与川端康成是不相上下的。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根据1950年林养贤纵火烧毁国宝级文物金阁寺事件,为背景创作出来的小说。
思维导图 方便自己复习
小说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主人公沟口父亲与金阁寺主持是友人,病死前将自己的儿子沟口,托付于住持。接着沟口进入了金阁寺成为僧徒,进入大谷大学,最后烧毁金阁寺。
但是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同书中的人物却一点都不简单。
整本小说看下来,文字艰涩难懂,写法隐晦,需细细品读体会,不适合快读。
就拿他发现自己母亲与亲戚偷情一段来看:
“我记得,那是在夏天的一个深夜里,沿着庭院的树木,我仿佛听见无数的蝉发出了知了知了的短促的悲鸣,飞来又飞去。
大概是这种声音把我惊醒了。海潮怒吼,海风掀起了黄绿色的帐子的下角。
帐子的飘动异乎寻常。海风把帐子吹得鼓胀起来。帐子过滤着风,无可奈何地飘动着。所以被风刮成堆的帐子的形状,并不是风的忠实的形状,随着风势渐弱,棱角也消失了。
帐子下角摩擦着铺席,发出了像矮竹叶摇曳似的声音。然而传到帐子的不是风吹的动,是比风吹时更轻微的动,是泛起涟漪似地扩展到整床帐子的动。
这种动,使粗布帐痉挛,从内侧看见的巨大的帐子的一面,仿佛洋溢着不安的湖面。
不知是湖上远方的船激起的浪头,还是已远去的船留下的余波的反映……”
描写了一系列的环境,声音等等。却对偷情二字,只字未提。若是不细看,根本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在作家当中,写得如此细致的并不多见。
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也并不算是一个单纯的小说,更多的是哲学性的讨论辩论与探索。
比如,书中多次提到的《南泉斩猫》及《赵州头戴草鞋》。这两个问题好像每个答案都可以理解合理,但是又好像每个答案都不可以理解。
再着,书中的人物对话之类也多处是辩证探讨,比如沟口和柏木两个人就内因与外因的对话辩证。
原文中的一小段:
“它给我带来痛苦,不断地让我恼于它的存在,于是在我的体内顽固地扎下了根,如今它只不过是死了的物质而已。但是那个和这个真的是同样的东西吗?倘使这个本来就是我的外部存在,那么它为什么又能以什么因缘来联结我的内部,成为我痛苦的根源呢?这东西存在的根据是什么呢?它的根据难道就是在我的内部吗?抑或在它本身呢?尽管如此,我来把它拔掉,放在我的掌心上,这绝对是别的东西。断然不是它。”
如果按照大部分人写小说的套路,只需要将故事好好讲下去就行。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单纯的讲故事,它还外加了哲学问题思考以及试图寻找答案。
所以作者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写得大多数人没有耐心看懂。有耐心也未必看得懂,因为作者的问题,与哲学中“我是谁,我从哪里”等这类问题一样难解答。
再从人物塑造上看,这本书更是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理性的不能再理性。
他笔下的人,每个都是普通的人物,并没有片面性的夸大一个人的恶,也没有去刻意歌颂一个人的伟大,这恰恰将人性写出来了。
比如他的老师,通篇看下来,他的老师身为一个住持,日常事务打理的不错,尤其对他更是很好。但是老师也有反向的一面,比如喜欢嫖娼。
再到那个军官的妻子,一开始她的形象深情美丽端庄大方,接近完美,在军官战死后,年纪轻轻却愿意忍受孤独。
而到后期,她跪地求与柏木复合,从端庄美丽到轻贱不堪。这两个跨度看似不合理,但是却又非常合理。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复杂多面的。
而文中最单纯、最纯洁的鹤川却早早的死了。因为他的通透与透明,本不适合这个世界,所以作者安排他早早的自杀了(虽然一开始写的是车祸,但是结合后面来看,应该自杀可能性比较大)。
这样看下来,主角沟口最后烧毁的金阁寺的举动也就合理了。
从外在的原因来看,是压力。他的母亲希望他当上金阁寺的住持,但是他却成为不了住持,他本身就是个极其自卑的人(因为口吃),所以造成了这个极端举动。
从内因来看,因为金阁寺只有一面性,与他后来了解的多面性不符合。
小说从一开始有为子的出现,与有为子告他的状。这就是矛盾的开始点,有为子美,但是却也与一般人一样嘲笑他的口吃。
再后来,他认识的鹤川。鹤川的出现,象征着纯洁、阳光、夏天,但是鹤川却自杀了。
鹤川的死是整篇小说的一个转折点。前半篇是一半光明一半黑暗,压抑中带点阳光;后半篇,鹤川自杀了,他带走了主人公仅剩的一点光明。
鹤川的死也是整篇小说压抑的突破口,一个人生命中失去光明,失去阳光,做出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便也不奇怪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金阁寺》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