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京折叠》读后感_1200字

《北京折叠》读后感1200字

机缘巧合,读到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故事以未来起笔,22世纪的北京,空间被分为三层。上层500万人口,生活24小时,随后被封入胶囊沉睡。城市折叠,变出另一个空间。中层2500万人口,大多是白领,生活16小时。当他们睡下后,城市再次折叠,又出现一个空间。下层5000万人是清洁工和个体户,生活8小时。你也许看出来了,这是一套空间和时间的双隔离模式: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共享另外24小时。
主人公老刀为了给养女交幼儿园择校费,铤而走险穿越三个空间完成一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第一空间上层阶级的自由、舒展,第二空间中产阶级拼搏、上进,第三空间苟延、勉强。小说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触及了社会分层、阶级固化、少数决策者操纵多数人命运等深层次话题。第一世界的人从一个社会场合到另一个社会场合,交换名片和资源,一刻也不得休息,主宰世界的进程;第二世界的人工作之余,还要把时间用在技能培养和自我提升;第三世界的人在各种充斥着垃圾信息的互联网上度过,用廉价的食品喂饱自己,又用廉价的社交媒体消耗掉。这也正是最近人们茶余饭后谈论较多的阶层固化,无论是当今的美国还是未来的中国,阶层固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环顾当今的中国,底层人民的上升通道正在加速关闭。无论从《寒门再难出贵子》到北京高考状元对其成功因素的归纳,都印证着这一不争的事实。小说里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命题:科技进步能否打破阶层固化,弥合贫富差距?诚然很多人相信世界是平的,发达的互联网让人们免费学习世界名校的公开课,用微信或微博、视频可以和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实时聊天,在社交平台上和各种明星大腕保持互动,拥有同样网购平台,享受同样的价格,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事实上从衣食住行我们都可以看到,当今中国的大小城市间几乎可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购买到同样商品。我们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接近“天涯若比邻”的状态,似乎小城市的人们与大城市的距离只是一面屏幕的距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经济学思维》里讲的那样,除了屏幕,小城市与大城市缺乏的更多是“默会知识”、“认知差异”,这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带给人一个的提升远远不是几句心灵鸡汤、几节Ted演讲所能比拟的。毋庸讳言,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比过去更加无法跨越:优秀的人会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利用各种高效工具把不会的人甩开;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人则活得越来越吃力,不仅过不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反而被时代的车轮越甩越远。在这里并没有阶级之间的冲突对立,各空间的区分从价值观的差异开始分化,最终形成物理层面的彻底隔绝,这才是对未来社会残酷性的真实投射和隐喻。
注:《北京折叠》雨果文学奖获奖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北京折叠》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