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700字
有个哲学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把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忘掉后,剩下来的东西”。按这句话理解,学习的本质在于沉淀,把某种东西融入我们身体里,变为我们的一部分,变为我们的本能反应,直觉。直觉是什么?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如此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学就是去获得知识,技能,概念,去理解,弄懂这个知识技能。第二层次是习,学了以后,如果没能马上进入练习,等于没学,比如在驾校学车,你明白了方向盘,离合器,油门,喇叭的使用方法,但这等于白搭,没有练习,你上路需要三十秒才想明白该做什么动作,黄花菜都凉了。习的过程正是将学到的东西,逐渐练习成为我们的本能反应,让它看上去,就像长在我们身上一样,比如篮球运动员,他不需要思考力度,角度,手法,通过场下的练习,投篮出手已经成为他的本能反应,如果场上去思索这些,机会早就失去了。在驾校学车属于一种弱练习,只是最基本的掌握车的操作,本能反应很弱,很多人出了驾校之后再没开过车,n年之后再摸车,就像从没开过一样,因为这种短期练习只能训练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本能反应,不加以强化就失去了,假如离开驾校开了三年车的,即使很长一段时间不开车,再开车也能很快进入状态。我们常说天才,水平高,高手等,指的是什么?他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某项工作,他解决问题的时间比别人快的多,他的某项技能就像长在身上一样,我们当然都知道这不可能,只是这个天才投入练习的时间更早,练习次数更多而已,你需要学习思考的东西,已经成为了别人的本能反应,正如那句鸡汤说的“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前段时间大火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资质普通的正常人,一样可以通过持续练习,成为某个行业的天才,除此之外,习还会在我们身上形成一种沉淀,即使我们换了一种职业方向,之前的习也会帮助我们更快的学习新的本能反应,很多东西其实是相通的,正如学生时代,篮球打的好的,如果愿意学习足球,总是能比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学的更快,虽然不是同种运动,但是之前留下来的身体素质,运动思维还在帮助着他。当你达到一定层次,大家都习过了,这时候,更早习过的,就能有一种先发优势,他自己不掉队,后面要超过很难。通常我们说心到手不到,就是缺乏练习的结果,心想到了,实际执行时却总差那么几分。我们说一个人没有一技之长,通常指的是,他没有训练出任何能够为社会产生效益的本能反应。第三层次是变通,或者叫思考力 创造力,习能够帮你达到行业的中等偏上水平,再往上可能就真的牵涉到天赋了,比如一个没有运动天赋的人,从小就以人类极限的运动方式练习篮球,可能最终也只能打上CBA,要进NBA都很困难,更别说成为乔丹,乔丹的很多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没有思考时间,凭的全是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他却总能在这些瞬间做出最合理的选择,这是真正拉开乔丹和其它人差距的。达到行业顶尖,可能比拼的真的是天赋,这种天赋一部分也是练习出来的,因为有的人更早投入到某种本能反应的练习中,积累的时间更长,本能反应也要强于一般人。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一个自然是攻克难关,这是绝大多数行业都有的行业壁垒,行业壁垒的高低决定了你的收入,如果你的行业,只需要学习一天就能上岗,自然只能拿最低工资,比如清洁工,电梯工。如果你的行业,十天半月的培训就能上岗,工资水平肯定也很低,比如收银员,服务员。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学习的行业,往往拥有更丰厚的回报,比如工程师,需要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积累,需要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专业理论积累,需要工作阶段的实践积累,学习过程中要攻克多少难关,这些难关,就是你的行业壁垒,你过去了其它人没过去,你就能走到更高的高度,如果太容易过,那也就相当于没什么壁垒。第二个问题是及时反馈,当我们开始学习时,总会陷入需要及时反馈的怪圈,我们努力了一星期,就希望看到效果,如果真的有效果,只能说明水平太低,学习越往后,层次越高,反馈越难见到,刚开始可能两个月就提升明显,到后来一两年努力都不见什么进步,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坚持下去,该来的总会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