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枭雄杜月笙》读后感1100字
文采平平,有些地方觉得可以稍用辞藻,作者却用了让人觉得很俗的文字叙述,有些地方却想要刻意卖弄文采,读起来略有不适。另外,有些太过细节的东西让人觉得太假,比如经常描述一些某某人在院子里跌了一跤,突然想到什么什么....让我觉得非常刻意和做作,毫无真实感。作为传记,作者把甲乙丙丁等不重要的任人物的某些事写的非常细致,甚至啰嗦,细节到让我非常质疑其真实性,敢问作者,他真的在庭院中摔了一跤吗?你真的知道吗?这是真实的吗?他真的是摔了一跤而后相处的对策吗?就算这些都是真的,这重要到你要写进杜月笙的传记里吗?再比如,杜月笙给自家建祠堂的时候,作者描写了"仪仗队"的仪式以及各位大佬送上的牌匾之类, 非常细致,蒋中正送了什么,题字什么,阿猫阿狗又送了什么题字什么....护卫队开道又如何如何....写了几页这些絮絮叨叨并且不重要的事。我理解作者想要表达场面的宏大,但是读起来实在让人想快进!而主角杜月笙的经历却是跳跃性的,感觉像电视剧里一个黑屏,然后一行字:X年后。期间重要环节交代的并不清楚,我很多次都无法理解他是如何从A升级到B,又是如何从E升级到F。"就这样"三个字,作者就交代完了,我作为读者,脑中就一个惊叹号! 和一个问号?
至于杜月笙个人,我觉得交代的不够详细,他的性格特征并没有被读者总结出来或者感受出来,而是只单一的通过作者的表达而概括出来一个大致的轮廓。作者说:杜月笙这样一位仗义的大佬....于是我就形成一个概念:啊,杜月笙是一个仗义的人。但是我难道不应该从他的事迹中自己总结出他是一个仗义的人嘛?有点被作者牵着走的感觉,作者说啥就是啥吧,但至于到底是不是呢?读者难以建立自己的感受和评判。本书注重描写的是杜月笙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其他真正的接地气的私人生活却不够分量。而对一个人的性格认识恰恰都来源于其个人在生活上的表现,而不是政治舞台上的表演。塑造的杜月笙本人不够立体。
第八章之后的内容就是对前八章的细节补充,以及引入现代的一些案例做以比对和佐证,比如三聚氰胺啦,外贸服装厂出口俄罗斯啦。与杜月笙本人的传记已无多少关系。作为一本传记文学,后面读到这样的内容着实有点惊讶和不解。第八章已经讲完了杜月笙的生平,那就结束就好,为什么还要附加一些毫不相关的人,非要抓住蛛丝马迹地写个例子呢?感觉像小学生写作文凑字数交代出版社一样。个中细节完全可以放在前文详细解释、扩充内容。补在后面只显得累赘多余。个人觉得没有必要。
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这位民国枭雄的读者,翻阅前八章即可。翻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民国枭雄杜月笙》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