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读后感_1200字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读后感1200字

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
本书是一本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受圣经文学影响)的小百科。详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原初基督教(犹太教)、圣经文学、中世纪宗教文学、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与宗教、17至1 8世纪西方文学与宗教、19世纪西方文学与宗教、20世纪西方文学与宗教。深析了各个时期的宗教与文学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
中世纪教会运用政治强权,将意识形态中的其他一切形式都合并到神学中。文学被认为是漠视宗教的有害的东西,对其加以扼杀。文学艺术此时变成了神学的奴仆,它的“明眸”与“贞洁”都献给了神学,赤身裸体地拥抱上帝。
原初基督教是为满足被自然和社会奴役的犹太人以及一切不满现状而希冀得到拯救的人的情感需要而产生的。可以说,原初基督教是人的宗教,是人类在自然、社会和本能的奴役面前追求人格完善的一次努力。
而综观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中的基督教历程,无论是以理性神学还是以道德神学的面目渗透于文学中,都不是对基督教的简单回归,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超越。是以神的面目观照人,以神为中心,对神的膜拜,被以人为中心,对人的关怀所取代。
正如帕斯卡尔所言:“感受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而这就是信仰:上帝是人心可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缝合得是比较完美的,尽管带来了矫揉造作、夸张虚饰、奇想妙构和充满梦境幻觉和灵交神往的描写,但更多的是通过审美意象带来心灵的愉悦。
西方文学中潜在的暗流就是基督教精神。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联姻,一方面是它需要文学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的“本真”;另一方面是基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超出了狭隘的宗教意义,形成了一种对西方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使文学无处不打上了它的烙印。
20世纪文学在前人基础上更深刻、尖锐、全面地展示了人的异化,尤其是西方主流的现代派文学中的人的处境更是充满着深切的危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个人的宗教体验是宗教缘起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尼采说“上帝死了”,一是指形而上学上帝的死亡,一是指神性上帝的退隐。对上帝的证明是人觉醒的基础,而人的觉醒是上帝死亡与退隐、信仰瓦解的前提。处于沉睡中的人,睁开惺忪的双眼,由匍匐到站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而今基督教再也不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常常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光顾文学。通过文学形式,将爱的宗教同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超自然力和睦相处的审美理想重叠。
了解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圣经的故事的象征和隐喻)对我们阅读西方经典文学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好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