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读后感1300字
世事变幻,但历史发展轨迹却一直没变,世间一切都有着其隐藏的规律。无论什么时候,读历史,都能给人以启发。
《史记》,一部伟大的著作,一般人可能会因为文言文的艰涩难懂而放弃,而本书的好在于:让大多数因为文言文枯燥乏味而错过经典的人,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开始对历史感兴趣。
能说好历史,必是通古晓今,融会贯通之人,
王立群老师选择各种《史记》片段,然后白话说明,加以延伸各种故事,最后以史记里记录的历史告知世人一些为人处世、人生道理。
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在书中,作者总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最最直白易懂的话来讲那段历史,时不时有些关于人物的分析描述让人拍案叫绝。比如,说到楚霸王和刘邦的哭,他说:
刘邦的哭,是必须带声的,是哭给人听的;要哭得响亮,是秀给人看的。项羽的泣,是无声的,是内发的,是不愿被别人看到的,是内心悲凉与无奈的真实流露。
但是,过于想用直白的语言讲史记、达到科普百姓的目的,反而在书中的故事里有刻意生搬硬凑的嫌疑。总会有这样的问题:作者想要在结尾给个总结性的话,就把另一个不相干的故事搬出来,有点生搬硬造。比如书中讲齐桓公用人不淑的章节,最后结尾提到《古今笑史》,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自古对官的情节严重——可这跟正文并没有太大关系啊。
作为引起读者兴趣、好奇的书籍来说,这本书做的很成功,也能让读者在阅读之外知晓其他的古代小故事。但也仅仅止步于娱乐、引起兴趣,在教育和宣传《史记》的真正意义方面并不是特别好。
唯一不足便是,书中有太多作者的主观想法和观点。
历史本身并没有任何倾向性立场,所有解读都是后人自己阅读研习后的个人体悟,就像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本书中,每个小节史记故事翻译成白话之后,作者都要给这段历史赋予一些现实意义及启发,的确有种初高中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
比如说到
息侯、蔡侯、楚文王的“冲冠一怒”,皆因息夫人而起,为红颜而怒,为情为理都说得过去,但是,怒火之下的人最易冲动,而冲动则是魔鬼,且不说楚国、息国、蔡国之间的三次战争,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士兵死在这“冲冠一怒”的怒火中,他们自己的社稷江山也就如此葬送了。
我倒觉得这个故事不是在讲冲动。冲动是不经过大脑,没有理智思考的一种情绪。但无论是息侯还是蔡侯,能用反间计去达成报复,或在自己身陷囹圄的时候灵机一动煽动楚文王,想出如此机智又管用的方式达成目的。我不认为是一时的不理智,最多只能体现古时君王权臣的策略帷幄,或者“腹黑学”。
当然并不是说本书这种讲述方式不好,毕竟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收获众多“粉丝”即可看出所讲内容被大众所喜爱。他的目的是普及大众阅读历史,这个任务完成地非常漂亮。
当你有个空闲时间想了解下中国古代历史,又不想去啃艰涩难懂的文言文,那这本书一定是你入门的首选,至少牢牢地将你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就当成一本轻松的历史小说。但是,若你不满足于只听他家之言,就要在阅读时保持独立思考,作者所说也是一家之言,不是标准,作者只是一个老师,带你入门。
读者在看故事的时候,可以尽情思考,体会这部伟大著作的精彩之处,在史记的引导下,把它所记录的历史当成电影,在脑海里畅想,便是你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