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谈商录》读后感1700字
张瑞敏:《张瑞敏谈商录》
本书实际上是张瑞敏的一些谈话记录,不是文章。这样很好,更加能够真实直观的体现张总对于商业的理解。
谈到张瑞敏,最为脍炙人口的当然是“砸冰箱”事件。与之伴随的是那句广为流传的八字真言:“自杀重生,他杀淘汰”。以此为契机,今天我们再次审视海尔的成功,这决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商业品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基本上,只要是一家公司,都可以号称自己是“品牌”。因为简单的来看,这个公司有产品,也有产品上贴示的标牌。字面上看,“品牌”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品质部分的“品”和作为牌标的“牌”。后者只是一个标识,前者则充满内涵。作为“品”的意味着产品品质,更意味着企业的文化品格。
“品”的层面,企业的产品品质和文化品格,完全掌控在公司手里,属于一个商业品牌的内因。“牌”的层面,产品销售出去流传出去以后,对于代表你这个商品牌标的认可度,你的口碑,是一个品牌的外因。内因结合外因,共同发生作用,发挥发酵,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市场信誉坚不可摧的“品牌”。
今天,海尔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已经是一家内外双修的“品牌”。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无论是企业的产品品质也好,文化品格也好,还是这个公司的市场口碑结果也好,造成这个品牌的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古老的人文观念:诚信。
产品的制造是无人能见的结果,你砸不砸没人知道,你诚信了,就把不良品自己砸了。你不诚信,低价处理了,市场也照样买单。尤其是在那样商品奇缺的年代。你为了让大家有诚信的意识,大声喊出“自杀重生,他杀淘汰”,也是你自己的事,没人能看见没人去监督,一切在于自己。“杀”什么?杀掉员工心中不诚信的意识,杀掉不员工手上不诚信的岗位。你不杀,迟早“他杀”。“他”是谁?既是同行,更是消费者。
张瑞敏“砸冰箱”,大声喊出“自杀重生,他杀淘汰”的时期,是海尔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用张瑞敏的话讲,这个时期他的主要工作,主要是到处借钱发工资。海尔不是国营企业,没有银行愿意给他贷款,他去街道处借钱。其中甘苦,非亲身经历过者,恐怕很难体会这种滋味。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张瑞敏“砸冰箱”,做诚信。真企业家本色,舍此莫属。
你困难,没关系。一个公司的困难,一个人的困难,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非常相似的。就是说,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主要需要不断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以及需要克服内心中的怯惧,以及需要不断超越的障碍。而作为一个公司的成长过程,一个品牌的生长过程,也无非如此而已。区别在于一个人的人生只需要你自己去面对,而一个公司的历程需要一群人一起去面对,且要目标一致心态一致。难就难在这里,不是你一个人,而是要一群人。
总之,一个人的人生也好一群人的公司也好,只要你敢于面对现实,迎难而上,坚持到底,都会打下一个大大的胜仗。重点是方向要对,利他的精神要有。你做的产品,你的企业文化,你的一切决策必须基于一个前提:首先有利于客户,其次有利于员工,最后有利于你这个公司。
只要这个过程对了,结果错不到哪里去。这个过程要是错了,你那个结果就算暂时有了,首先是不会成熟口感不好,二个是你那个结果一定是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果实。因为它不成熟,它太青涩,除了暂时充饥没有后续效应,它不是真正的像种子一样的果实。这种不成熟的果实吃多了,吃坏肚子是小,是会吃死的。
过程对了,方向战略对了,但是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很小,食不果腹怎么办?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你的流程,你的标准。达到更加简单高效更加少用人力的标准,达到更低成本更高品质的标准,达到更加合理更少浪费的常规支出的标准。不断优化不断进步,更少的用人更简便的操作更高的品质,就一定能达到。做到这些,也就逐步的实现了盈利,更多一点的盈利。但盈利一定不能太高,须知食多伤胃,情多伤心,利多伤客。
没有可以成功复制的人生,也没有可以成功复制的公司。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原创人生,因为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每一个公司也都是原创公司,因为每一天都在面对不同的市场现实。无论如何,只要心中有诚信的品质品格理念,怀抱理想,面对现实,就没有到达不了的目标。
2017-7-28于三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张瑞敏谈商录》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