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读后感_1100字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读后感1100字

黢黑的原始人百经磨难,开始寻找心灵的寄托。就像一种来自内心,抒发于情感之外的东西。
是什么呢?
或开始是一种降伏自我的东西,或开始于追求内心宁静的信仰,或开始于能欺骗愚众的快感。
道德本没有理性,也谈不上理性,甚至只是你我之间最初最原始的一个应激性。穿上宗教的睡衣后,就不一样了。对于天生“坦诚相待”的裸体爱好者,无异于精神的枷锁。
即便这样,规范化的洪荒之力目标不再是360度旋转脑袋,而是45度仰望天空,看什么呢?
不需要理解为什么宗教的力量要让你45度仰望天空,而不是45.1度。更不需要明白看什么。
宗教一旦被你理解了,它就混不下去了,而你就会代替它成为了上帝。“三体一位”的上帝可不答应,就像,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的玉皇老子一样,死活不同意小屁猴刚刚出生就要通晓天地伦理伦纲,一副大彻大悟的样子,太危险了。
黢黑的原始人活在自我欺骗和被人欺骗的日子,大概也是在心灵得到满足之后,变得口味重了。眼看着自己的帅气脸庞,一天天笼罩在教义厚厚的面具下,实在憋屈。他哪知道历史经历几千年,这种挣脱的欲望还是存在?
他更不知道,伊斯兰女子的罩袍一旦私自卸去,真主的“古兰经”必将诅咒直至她死无葬身。
原始人不想知道后果,憋屈得慌就要寻找真我,上帝真不答应,杀鸡儆猴吧,从火烧(还是服下毒芹汁?)“败坏社会风气”的苏格拉底,一直到审判“猴子进化论”的赫胥黎。
文学与宗教并驱直入,而推崇更与反抗同在。宗教的信仰始于依赖,忠于崇拜,陷于统治。
有人想剥离出来,而剥离出来的,心有恶犬而未系栓,醉生梦死,贪图享乐,走上了拜金之路,愈演愈烈。有的追求新的心灵寄托,走到底,还是回到道德本性的原点。
当解释不再是掩饰的时候,宗教洗脑式的说服就变得苍白无力了。
然而,当你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居然是空文一张的时候,才明白,最大的秘密就是秘密本身。
因为追求本我,以我为主,即使感官得到从所未有的满足,本以为救济了最所需的物质,却在内心深处空洞了弥散的祈祷,“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回归呀。哪怕是三字经,论语的认同,也算是一种信仰吧。哪怕是对《旧约》里亚当夏娃的懵懂的向往,也终归一种返璞归真的认同吧。
原始人已经不再黢黑,在经历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兜兜转转之后,原始人明白,上帝不真我,真主不真我,陀佛不真我,玉帝不真我,我最真我。
我需要上帝们的约束,但不是束缚。
还是佛说得对,心即是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