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仁宇讲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300字
黄仁宇的治史风格是细微之处见真章,《万历十五年》可见一斑。《中国大历史》是一部贯穿中国古近代史的作品,但内容并不冗长。中国历史常呈现一种“治乱循环”的现象,即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而于各朝代兴衰更替细微之处却可以发现,治乱交替中却带有许多的不同,其中涉及地域、阶级、民族、治世理念乃至文化体系下思考逻辑模式的不同。
从乱局中看,周取代商是仁义之君取代不义之君;东周没落,春秋战国是因豪强士族分封各地而坐大;秦失其鹿楚汉共逐是源于酷法压迫而农民起义;西汉没落源于外戚势大,王莽窃权;东汉瓦解,有黄巾军的影响,而后士绅并起;三国纷乱,魏晋更替是人心浮动,窃权继统之心人皆有之;西晋殁而东晋生,实为外族入侵;之后东晋示弱,五胡乱华,南北朝更替,外族和中原汉族皆不长寿;之后杨坚取代北周建隋,隋朝又大兴土木,骄奢淫逸,被唐朝取代;唐朝文化开放,不加防范,坐大藩镇,军事割据,而后又经农民起义黄巢作乱;五代十国,军阀并起,又引外族,群雄纷立;之后赵匡胤建北宋,以文治武,虽举国科技进步,经济有所发展,却战力孱弱,受制于大辽;之后南宋偏安,又受制于完颜金和蒙古;蒙古南征,入主中原,却不行文化中渐,毕竟异族难容;农民起义再起,朱元璋建明朝;洪武时期大行厉法,永乐年间耗用国库,一面大量用兵,一边屡次组舰队下西洋,而后明朝建立起一支严密而足以左右皇权的文官集团,形成看似顺应实则制约皇权的势力,社会等级森严,国势内敛,最后农民起义,明朝终结,其时民不聊生,农民军并无治国之能,又因外族入侵,中华再入外族之手;后金建清,经四帝励精图治,但清依旧有严密的文官集团,清人汉化而以汉制汉,形成较和谐的满汉局面,但依旧有反清复汉的声音;清末科技落后,列强入侵,有志之士力求扭转,但价值观不一,时势尚未成形,之后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但理念未形成宪法体系,军阀并起,之后国民党北伐再次统一,日军入侵,抗日烽起,全国抗战,最终得益于国内抗战的努力和国际站队的正确;之后国共内战,理念博弈,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
中国的治乱循环,看似“魔咒”,实则有必然因素的结合,如国民性和心理逻辑、社会等级资源的流转、地域资源的变化、意识形态的更变、社会俗约与传统文化理念的沿革和革新、社会管理系统的固化腐化破败和革新的循环、政治团体围绕皇权或权力的角逐、经济因素和社会资本的流动等等,当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种推动社会的力量时,便产生了中国式的朝代兴亡,政治更替。当然黄仁宇也提出了他的历史核心观点“数目字管理”,中国长期无法进行数目字管理,使得上下层关系割裂,许多原本可以进行系统管理的领域长期缺乏可控性,因此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流程化,那么管理起来其实很不容易;还有就是中国长期选择以道德治世的里面,以传统礼法约束行为而忽视人性本质的取舍,并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文化也缺乏实质上对人性欲望的引导,导致治乱交替。
中西方历史发展不能等同比照,毕竟民俗观念和制度体制古来不同,但人性取舍倒是有相同之处,只是后期文化与制度观念加诸于人而产生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听黄仁宇讲中国大历史》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