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读后感1100字
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综合性艺术,它或是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后,缓解疲劳的一种方式,或是歌颂抗洪胜利的歌舞组合,亦或是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不管是为了表达哪种含义,作者并未侧重这方面展开,转而写的是土改后,农村生活的现状。秧歌原表示一种喜庆活动,然而在此处,却愈发体现不出来任何值得高兴之处,反而更让人读来压抑,凄冷与悲凉,这或是作者想用此标题来起讽刺之效。
土改之后,农村兴起口号之风,“毛主席好,毛主席万岁,要不是有毛主席,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土地归我们了,现在的政府就是我们自己的政府,再也没统治者压迫我们了”“新时代了,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了”………诸如此类的。其实,事实上呢,农民们都有谁吃饱过,一日三餐都是喝米汤下咽,切着一段一段的草抑或是一小碟咸菜,在当时,能吃到一碗稠粥或是硬米(米饭)就已经不错了,而且还不能正大光明地吃,要躲着吃,不能让街坊邻居或是乡村干部看见,因为稠粥意味着三反之一(地,富,右)的富农行径。
干部和农民都宣传乡村神话的故事,认为有了地以后,一定能有个好收成,说:“现在不是以前了,农村的现状比以前好多了,农村生活改善了……”故事中也交代了一个人物是专门来收集民间生活资料,体现土改后农村的美好景象,就算看到的现状没有那么好,可以美化臆造嘛,动动手指头的事。可现实中呢,农民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过日子,什么是精神胜利法?一个成语可以很形象地解释这一词组——画饼充饥。(对,没错,当饿了的时候,就在地上画个圈,潜意识地告诉自己这个饼好好吃哦,很饱,很 fine.)明明是要靠唯物主义生存,却勉强要自己当个唯心主义。
意志的力量就是决定胜利的力量!嗯,伟大!!!眼看着平常一日三餐喝米汤的日子快熬过头了,到了年头,村民们却要承担军属的年礼:“每家摊派半只猪,四十斤年糕,上面还要挂着红绿彩稠,由秧歌队带领,吹吹打打送上门去”。理由是,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当兵的去前线打仗,有你们好日子过吗?村民只能眼看着幸幸苦苦存到的粮食送给政府。政府其实就是个无底洞,填也填不满。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农民的命。除了天灾人祸外,有土地就会有收成,绝对相信,农民是有这个能力养活自己的,可在当时的社会,不少人被活活饿死,土改后,接着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历史证明,“大锅饭”是绝对救济不了中国农民的。
当时的社会可见有多苦,不敢想象。。。
当然,小说终归是小说,不能全部相信。所以,一些历史情景还需“全面”再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秧歌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