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读后感1100字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被称为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良心之作!从性质上说,本书类似。都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并附有作者的一些想法或个人角度出发的解决之道。作为一名资深愤懑者,应当说深得我心!另外一方面,诸多现象并非个人所能改变,不是适应就是躲避,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即便再看不惯、再不平,在没有能力离开这个国度之前,就学会接受它的一切,无论好坏
价值——一切千奇百怪社会现象的本质,都是价值观扭曲的表征,更进一步是信仰体系的崩溃后没能重建!婚姻的前提是有房有车、路上扶个老人要担心是否被讹诈、除自家种的所有食物都不安全...凡此种种,除了道德滑坡之外就是价值观问题。而为何道德会滑坡,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四十年以降,被各种思潮、表象所迷惑、冲击,部分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破坏原有规则而致富,然后另一部分人跟进,规则进一步被破坏,偏偏制度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导致不断恶性循环,终于到了再不拯救就会灭亡的地步
教育——教育的产业化、行政化、地域歧视等,都是槽点!自古以来,书生就是思潮最活跃,也是最富理想的族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当代呢,各种不好的分子不断渗透进象牙塔,上梁不正,下梁自然就歪。统治阶级层面反复宣称改革,改来改去还是一副老样子,与过去并没有太多不同。邓公曾言,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诚不欺我
贫富——贫富差距扩大,或许这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失误,但更多还是制度的失衡,当然,也有人性的因素在。社会并没有像口号喊的那样高尚——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而制度因素里,包括分配制度和再分配制度、寒门崛起制度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制度。统治阶层任重道远!就小可的观感而言,既得利益集团普遍不那么友好。混社会、求生存,人脉和关系远远大于其他。如作者所言,寒门想上升,通道很窄,竞争绝对超过高考
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起,仁人志士都言学西方,不是制度就是技术。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情况有所好转。1978年改革开放,掀起新一轮的“西方热”。学的是技术和根本制度上的配套制度。落后就要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学着学着就走偏门了。技术及配套制度之外,连文化也学上了!我朝是世界民族之林唯一一个五千年文化未断层的民族,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取之不尽,自己的东西都还没好好消化,怎么眼睛尽盯着西方?一贯的主张是,可以边消化边学习,却不能厚此薄彼,将自己的传承置于辅位!另外一方面,国民阅读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连学习都要靠外在政策或制度来推动,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政策——非学者,关注也少,才疏学浅不足以论
作为独立的社会人,坚守自己的本心即可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