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2200字
少时大概缘于不切实际的女性幻想,总对乡野志怪中的侠女故事情有独钟。衰草尽随黛落,飞花长逐杜鹃。所以吕四娘砍了雍正的脑袋时,便觉大快人心,小魔女烧了众巫婆的扫帚,也欲浮三大白。多了一个邓剑娥,《清稗类钞》也能阅而忘食;只因一个夜泊船的无名女侠,《陶庵忆梦》便被记忆设置成了武林旧事。
所以一见《聊斋志异》便觉倾心,简直如三月不知肉味。众多形形色色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那些文弱多情的奇狐义鬼,敢爱敢恨,惹人怜爱。妖精与鬼魅的形象从未如此美好。相比于书中男性的虚伪与胆怯,真应了冰心五十六十七十之言。
大概囿于时局,清人便只能做一些神仙志怪,既兼冲淡平和,又暗含机锋。如《子不语》《幽冥夜谈》类,大多是在鬼怪故事中掺杂了儒教伦理道德和释家的因果轮回、道家的神鬼报应等,得其说而并得其所以说,“用心良苦”。尤其《阅微草堂笔记》,妙笔生花专为劝惩起见,天下兽怪皆戴红黄。纪大烟袋更是自诩拔人于苦海,所谓“觉梦之清钟,迷津之宝筏”,也算无耻的紧了。
在如此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就显出了《聊斋志异》的珍贵。相比于一般志怪的劝诫喻世,《聊斋志异》则纯粹了许多。字字切磋,句句琢磨,也不过是千百年来破落书生们一以贯之的、采风俗助谈笑的自弹自唱罢了,如作者开篇所言,“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文中的女子要么如无名侠女,以身报恩,要么如婴宁阿宝,天真烂漫,说话行事发乎一心,全不顾世俗礼教和道德法律约束。看此书就如大夏天吃冰镇西瓜,只求一时之爽。
光风霁月如狐女阿绣,面对薄情寡义郎的背叛,并不一昧怨天尤人,而是执着如初。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占有,而是让他幸福,这也是书中大多数狐女的爱情哲学。
天真烂漫如狐女婴宁,全然不知人间的礼数,无忧无虑,让人闻之而忘忧。当子服向她求寝时,她竟然以“不惯与生人睡”相答。云一涡,玉一梭,笑颜如花绽,一缕淡淡香。婴宁的形象之所以数百年来最深入人心,恐怕也是倾注了蒲松龄的心声——童心乃是女人最大的魅力——这大概和《庄子》中对于婴宁的解释不谋而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不为外界的事物所扰乱,便能保持心境宁静。)
惊世骇俗如花妖香玉,两女共侍一夫,为人诟病,但却让人又为那份互相包容、没有嫉妒的爱情而感动。花木之魂正是爱情之魂,春秋冷暖,开落自知。所以黄生一死,香玉和绛雪也双双殉情。
无论花妖狐精,抑或鬼女,多是侠肝义胆、铁血柔情的奇女子,这怕是也蒲松龄的任侠思想作怪——女子也当如男子,遇不公就应持剑以对,九死不悔,而不是甘于受命,委曲求全。
因此,邓婵玉、扈三娘之辈虽英姿挺拔,也不过是了无生气的禄蠹鱼珠,反不如鱼玄机倚门卖笑来的潇洒。秦良玉梁红玉巾帼牌坊立千年,终归是给帝王将相装点门面的嫁妆,远不如《洛阳伽蓝记》中伶牙俐齿的婢女给人印象深刻。
庚娘的丈夫和公婆被贪恋其美色的王生推入江中溺死。庚娘一弱质女流,目睹一家遭灭门的惨剧,竟能处变不惊,与王生周旋,百般取媚,觥筹交错间将其灌醉,最终手刃仇人。商三官与庚娘境遇相同,父亲因得罪权势而死,于是离家出走,乔装打扮,以色侍敌,终得机会亲手刃之。“三官之为人,既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其刚烈如斯,和《太平广记》的谢小娥相比也不逞多让。
《侠女》篇中的无名侠女,萍水相逢而能拔刀相助,只求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为了复仇,偕老母隐居乡里,面对顾生的照料,她私下委身,并为之生产下一子。待到大仇得报,又了然一身,飘然而去,潇洒竟如斯。西家女侠今何在?白苎轻萝谢四邻。
这种源自唐传奇中的侠女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日本志怪。如对负心汉进行复仇的桥姬,如生时被人侮辱蹂躏、死后化为画皮厉鬼向人索命的骨女,都是有冤必申,有恨必雪,从不将自己的命运,系在男性身上。
当然,《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并不都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也有如乔女、仇大娘这样的言行粗鄙的女子,虽然相貌丑陋,但奇人奇事却依旧让人拍案叫绝——知恩图报如乔女,在恩主孟生死后,挺身而出,在公堂之上为其孤儿寡女据理力争,竭力保住孟生家产,并抚养其子成人,直至终老。古道热肠如张氏妇,在贼寇入侵的情况下,她竟能独守空村,以超人的胆识杀死诸多贼寇,真可谓是“一骑红尘侠女郎”了。
在女性为附庸的时代,“其身无力则百罪加焉”。《武林旧事》中的喜顺儿,因为男性贪慕其美貌,反而被称为“淫妇”;《洛阳伽蓝记》中,尔朱荣纵兵淫掠洛阳尼姑,街头巷尾笑话的反而是这些受害者。浪漫如《浮生六记》,芸娘也因为丈夫招妓的传言而受到责骂。反观,众花齐放的《聊斋志异》,就像是一部为女性鸣不平的诉状,书中女性有血有肉,性格多元,爱恨情仇一笔过,人世纷纷谈笑间。虽然在时代强压下,诸多翠袖红巾的爱情故事也大多是南柯一梦,最终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以悲剧收场,但蒲松龄有如塑造了一个诙谐戏谑的乌托邦,让人无限惆怅,又倍觉清爽。
书中,蒲松龄(异史氏)就如《东京梦华录》中坐在石桥边上的彭婆婆,观而不语,笑而不言,静看巷起楼塌,人潮往来。如他在序言中所自白:“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以书寓世,看你这世界,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聊斋志异》读后感_2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