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林徽因私人书信:此去经年》读后感_1600字

《林徽因私人书信:此去经年》读后感1600字

第一次认识林徽因,是黄磊主演的那部《人间四月天》,在这部电视里,林是作为徐志摩爱慕却求而不得的女性出现的。之后又在一些零散的文章里,进一步认识到这么一个奇女子。 在我的印象里,林徽因是少有的内心丰盈而坚定,活得通透的民国时代的女子。所以在微读上看到《林徽因私人书信:此去经年》时,毫不犹豫地点击收藏。前前后后一共花了我九个多小时,读的时候也是颇费了一番力气。书一共分四部分,前言部分是林徽因之子写的序言,是他眼中母亲的形象。然后是林的私人书信,林的文学创作,最后是林的建筑类的文章。读完整本书,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真实且丰满,个人觉得,堪为新时代女性的典范,对于仍在懵懵懂懂混日子,不妨看看,学习如何过能有依托,有价值的过完这一生。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林在建筑上的成就最为突出,也不容我一一赘述。从一开始,林就把建筑作为了自己的终生事业,外出留学,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是作为美术系学生入学的,是以选修建筑的方式打开建筑这扇大门的。目标之明确,意志的坚定,让人咋舌。林患肺痨,在战争期间辗转至多个地方,即便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与这样疲惫的身躯,仍不忘记她的事业,拖着病躯,怀着对建筑的满腔热爱整理资料,与梁思成共同测绘了多处古建筑,协助梁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的奥秘。之后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一系列设计,在北京的一些古建筑被强行拆除时,四处奔走呼告,最后竟因此绝药,满腹悲愤与遗憾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心有丘壑的女子。此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林写的关于建筑类的文章,讲真,对于一个数学不及格,方向感模糊的人,读起来,很是费力。但是从客观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出林写出来的时候,是怎样的字斟句酌,字里行间反复透露出对建造出这样宏伟精美建筑的匠人的敬佩之情。这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女子。反观现在,作为真正生长在中国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抱怨生活不易,事业艰辛,既然事业上我们从一开始就作出了选择,那我们是否为了事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否在作为社会属性人,实现了自己应有的价值?
二、人间四月天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认识林徽因这么一个人,是通过徐志摩这个多情种子。当然,对于徐志摩,我是不大感冒的,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感情过于丰盛无处释放的浪荡子(各位勿喷,纯属个人喜恶)。此去经年,从林的眼中,反而让我对徐有些改观。至少,现在的形象就是一个情感细腻的渴望轰轰烈烈爱的大孩子,这样的人,所有激烈的情感都会不定时的爆发,成为不可掌控的因素。或者,林从一开始就清楚到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觉得君非良人。事后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好的爱情,须得有坚实的基础。林和梁认识在先,且有共同的志向,又一同留学,共同进步。在当时的年代,本已属难得。说是日久生情也不为过。何况从梁的书信中,不难看出,梁也是个有诗意的人。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日子总不会寂寞的。心智成熟的女人,总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后生活是怎样的。
三、诗与远方
林的另一个成就,在于文学创作,是当时公认的才女。从《九十九度中》能看出封建贵族的没落,那种腐败的气息是从文字里慢慢的蒸腾出来的。《二吉公》里再次反映出这个时代已经顺应不了这个世界的大流,会渐渐的被世界淘汰......绣绣后面是林诗歌部分,部分凄婉,部分却让我读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文学,于林,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常态,也该是疲惫期心灵的一个寄托吧。我们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接触的渠道总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样的世界里,工作之余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愉悦自己吧。
胡乱的写了一通,不过就是看完整本书我的感想,让我时时谨记,要想生活过得有意义,日子不再浑浑噩噩,不过就是事业,爱好,爱情,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坚定的走下去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林徽因私人书信:此去经年》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