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细节2》读后感900字
其实抛开日本南京大屠杀的兽性行为,整个抗日战争大大小小的战役绝对是一本经典战术教课书。
从战略角度来看,日本的确是这方面的蠢材,试想一下,如果日本不是侵略中国而是在东方钳制苏联,那么后续德国从西面,日本从东面联合夹击苏联的话,以当年欧洲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袖手旁观,苏联是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这两大海陆空霸主的联合夹击的,灭了苏联后的二战结果很可能是另一番局面。所以一脚踏入中国这个泥潭,一方面显示了日本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日本对中国的蔑视(狂言3个月灭了中国)。
从战术角度来看,大战术方面,日军完全低估了国军的抵抗意志,淞沪战役和南京战役让日军感觉国军完全不堪一击,但就如蒋百里说的:日军强在突击攻坚,而我们有纵深,用空间换时间。明显在后续的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战,田家镇大战,富金山大战,日军越来越有陷入泥潭的感觉,虽然整个武汉会战日军和国军伤亡比大致是1:5,但像万家岭之战这样把日军整个101军团包饺子这样的战例是小日本无法承受的,这就是小国的无奈。
其实即使从小战术方面来看,日本也不外乎空中和火炮支援步兵的攻击,最多在武汉会战中在长江海军支援,并没有很多的战术变化,比起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战术变化差了不止一个等级,但就是这样单调的战术,国军就是根本守不住,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双方军人的战术素养相差悬殊,日军单兵素养极高,相对而言国军除了中央军以外那些之前打内战勇猛无比的地方军(滇军,桂军,川军)一上抗日战场基本不禁打。几场打赢的胜仗台儿庄大捷是汤恩伯打的,万家岭大捷是薛岳打的,田家镇死战是土木系陈诚的右臂宋希链打的,无一不是中央军。同时国军在战术指挥上的呆板也是失利的重要因素,打仗讲究现地灵活性,而国军打仗全靠军区指挥部瞎指挥,手伸老长去指挥,看看李宗仁在总部的指挥常常惨不忍睹,台儿庄大捷就是汤恩伯抗命取得的,万家岭大捷也是薛岳直接摔了李宗仁的电话后取得的,可想而知,如果给与现场更大的指挥权,我觉得国军会打得好得多。
当然以上全是我一个外行的胡扯,蒋介石是真正的抗日英雄,可以说没有蒋介石的坚持,中国被灭国是很有可能的,或许我们现在都在挖大戏哇也不一定。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常做开心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抗日战争的细节2》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