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读后感800字
推荐给喜欢历史或对历史有感的书友们,一起进入整个清王朝当中。了解这其中的每一个角落。使我们在学习教科书之外,对历史有新的认知。如:著名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真的是用火烧的吗”?“谁是点燃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重重迷雾按时间顺序一点一点解开……
再说说作者,在河之北绝非流俗之辈,他不追风,不赶潮,更不追求轰动效应;他所谓的“玩”,只是以平和的心态,不趋利,不为名,凭着自己厚重的历史学养,在驳杂的史料中发掘那些被人忽略的富有生命的、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加以重新组合、整理,从另一个视角,还历史一个全新面目。正因为这种专心致志,才赋予了一定的价值。
中国的史籍卷帙浩繁,单就纪传体史书,从《史记》到《清史稿》就有“廿六史”之称。在河之北专注于中国古代的最末一个王朝——清朝,并且避开史料中人们熟知能详的学问,专意捡拾那些散落在历史边角的学问,深入发掘下去,另辟蹊径,得出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了解历史的人们几乎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销烟”的具体情况如何,恐怕没几个人清楚了吧。在河之北在文章中写道:“人们每提及‘虎门销烟’都会描述成‘林则徐烧鸦片’,也看到过不少图画表现虎门销烟时的,浓烟冲天。但探寻历史真相,却不是这样一回事:真实的说法应该是‘林则徐淹鸦片’。”他进一步写道:“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经过调查得知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烟油烟毒膏会渗入土壤里,如果挖土提炼,就仍可重新得到十之二三。为此,林则徐研究出另一种销毁方法‘海水浸化法’”。“海水浸化法是在海边筑了两个大池子,池底铺石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池旁开一涵洞,池后通水沟,将浓盐水倒入其内,把烟土投入泡浸半日,加入石灰,用木耙在池中搅拌,石灰遇水便沸,将烟土完全溶入水中溶解销蚀。待退潮时,把池水接引到海洋,再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