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球状闪电》,就没有后来的《三体》!《三体》前传!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三大长篇之一!(《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拥有最狂野的想象力!带你从另一个维度观察世界!全面展现刘慈欣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三体》中解决可控核聚变的顶级物理学家丁仪,正是《球状闪电》中找到球状闪电的关键人物。《三体》中一号面壁人的幽灵军队计划,正是来自于《球状闪电》。《球状闪电》中的疑似宇宙观察者,为《三体》中的智子出现铺陈了线索。《球状闪电》和《三体》是刘慈欣两个不同时期的巅峰之作,《球状闪电》是他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三体》则是他对宇宙的终极思考。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关键在于你迷上的是什么。某个离奇的雨夜,一颗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而他们身下的板凳却分毫无损。从此少年踏上了研究球状闪电的旅程,死亡者的幽灵笔迹、前苏联的地下科技城、次世代的世界大战……球状闪电意外成为了战争中决定祖国存亡的终极武器!一个从未有人想像过的未来,在宇宙观察者的注视下,悄然降临在人类面前……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1、林云用宏聚变完成了中国对敌国的威慑。2、表面上看,林云与《三体》中的章北海、韦德像一组近义词。一样坚守己方立场,一样是拼命发展尖端技术。章北海是坚定不移的逃跑主义者,他助推恒星际飞船技术发展,是为了在三体人来到地球时让人类逃亡,韦德是发展光速飞船,是为了面对外星高级文明的降维打击时,能达到逃逸速度,让人类逃亡。林云将一切尖端技术发展成武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自毁毁人。我喜欢章北海和韦德,但我太烦林云,为什么,难道因为她是女性?不,因为她是刘慈欣笔下的女性。章北海、韦德是这样的人——他们是坚信科学的力量,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人在高级外星文明中,难以守住自己的母星,所以将地球文明当作火种,能逃亡宇宙,保住火种就是成功,他们牺牲自己,在他们的时刻,做到了。刘慈欣笔下真正的人类英雄,都是这样看似冷酷,实则坚定,是对人类有大爱,有责任,有道德的人。但林云不是,当她不顾一切进行了宏聚变实验后,她成了量子态的存在,还没坍缩前,她见到自己父亲,居然说:“我没有想到宏聚变的威力这样大。”她没有清晰理性的思考认识,只有拼命发展武器的疯狂行动,然后让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一国土一下回到农业时代,这时她说“没想到”,隔着屏幕,我出离愤怒了。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刘慈欣的女性形象,终究还是弱者的代名词。林云的父亲林峰将军——下达摧毁宏聚变点的指令,宏聚变后寓言战争将结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就诺亚方舟——他才是与章北海、韦德他们一样的人。刘慈欣宇宙中总有英雄,那里没有女人的位置。3、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针尖上站几个天使……无论是那些物理概念,还是那些科学典故,都给人带来别具魅力的语言感受。4、结尾后一看,居然是个爱情故事?!那量子态的蓝色玫瑰插在紫色花瓶里——这种颜色搭配不能直视——是又浪漫又忧伤的意思?5、准备再看一遍。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大刘的《球状闪电》。虽说是“三体前传”,但能和三体搭的上边的只有一个丁仪这个物理学专家。还有结尾有关于球状闪电(或者说宏电子)在存在观察者的情况下进行坍缩的过程。这里的观察者不是人类而是指向了外星人。
全书涉及到了很多的物理学的概念和知识的点比如说:光的“波粒二象性”还有“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和“超弦理论”甚至还涉及到了一些“高维世界”的理论可以说是相当硬核了。其中把球状闪电想象成了宏观世界中的一个电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猜想。还有就是对宏原子核的描述和“量子幽灵”的描绘都是让人思考和回味很久的东西。
还有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从最初的“伊甸园”组织那种厌恶科技的心态,到最后变成了憎恨科技的心态。还有就是他们决定第一次使用球状闪电这个武器时每个人的心态和做出决定后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都很好的表现了人类自身的感性与理性矛盾。
关于人物塑造,我并不觉得男主角塑造的有多么的好。只能说这个人物很鲜明,鲜明到从第一张就抓住了我的眼睛。但这个人物深度挖掘不够,我总希望能从他父母的死亡之后和他导师妻子的死亡之后所表现出来量子状态能有所互动和交流。这样这个人物能够更立体一些吧。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然属于林云了,这个人物被挖掘和描写的足够深了。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的深度。这个人物有大致的框架和底色(年幼时母亲死于新概念武器)。之后的成长过程更是和武器相伴这又加强了她身上的某些属性。虽然她父亲为了矫正她这种潜在的危险性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反而起到了“反作用”更是直接成就了她这种的人格。之后不管是干什么都遵循这种人格来做决定的,直到最后的毁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