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恩怨两千年2》读后感1300字
因为近期读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很喜欢,而宫崎骏的动画也伴随我成长,身边的很多文化元素都与日本有关。所以,对日本一直都有一种朦胧的爱恋,可是细说起他却一无所知。《猫眼看日本》《中日恩怨两千年》一、二,三本书读完,对日本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心中很多的疑惑也初步得到解答。
在我国的文字记载中,日本最早出现在东汉初年,刘秀赐名“倭”。(ps:当时“倭”这个字还不是贬义,形容事物美好)。倭国分解无数小帮派,技术落后,没有文字,来往路程遥远险恶。造船术不发达,没人看得上那一块地方。日本年年朝供送礼,寄生与中国这个庞大的邻居。期间,由于中国改朝换代频繁,一些战败家族逃跑基本就只有跳过朝鲜半岛,漂洋过海到倭国得以生存。其中有秦始皇子孙的某一支逃逸到倭国,日本当时本土人民技术相当落后,根本没有生产力。这些逃跑过去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天皇赐姓(ps:明智维新之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有姓名,平凡老百姓都是无名氏)。会打铁的,会养蚕的,会织布的,会烧瓷器的……都成为了日本的贵族。唐宋是中日关系最友好的时刻,大批量的日本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影响之大,无法计量。佛教,茶叶,服装,建筑,官阶,猫咪,樱花,中医草药……中国当时有的日本都在学。鉴真和尚东渡,阿倍仲麻吕中国做官,来往的中日两国人把这种友好的关系发挥到了顶端。在此期间,日本是没有文化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用中国,国人考试考中国史,官方贵族发文用汉字。文学音乐绘画都是中国复制。这种中国高高在上的局面也就维持到这里。元朝忽必烈横扫40国,对日发动两次兵动,都因不懂海军而战败。大批的南宋遗民也带着先进的工艺和知识到达了日本,人员技术的扩充,此时的日本迎来了自己茁壮成长的时期,兵力不断强大,也已经忘了昔日大哥的照顾和威望,想到大哥的院子里来找吃的。明朝时攻打殖民朝鲜,大哥不能不管,7年的军事对峙没有改变朝鲜被欺负的局面,却把自己给搞垮了,东北满族站起来了,日本又不断涌现丰田秀吉,德川家康这等军事人才,对于大哥家里的满族管家也没任何忌惮,当然了,后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这就是两千年的恩怨情仇史。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学习能力或许是世界一流的,还把我国的古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挥的淋漓致敬,很多东西老祖先给我们了,我们不但没有传承的更好,而且走着走着就丢了。如作者所言,越是深入品味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往往就越会产生一种对中国的喜爱和崇拜,伴随着这种喜爱与崇拜而生的,却是一股淡淡的扼腕。我们从小所知道的日本教育只来自与抗日神剧,以至于我幼小时心里对日本也是一种憎恨,可恶的民族国家。如果不是长大后能独立思考,接触了很多日本文化大师,并且深深喜爱。想着去看看日本这个岛国的神奇历史,或许我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抗日神剧里无耻混蛋的印象。就像身边很多自称是爱国青年,抵制日货,污蔑谩骂,可是你恨一个人一个国家,你却一点也不了解,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你的爱恨情仇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不能正视一段历史,正视一个人,正视一件事,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也只是别人手里的一把枪而已,蒙昧无知甘做他人工具。多一点认识,多一点思考,爱或恨,你了解了自有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日恩怨两千年2》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