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十年成长的个人告白,中国社会变迁的备忘。央视知性美女主持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柴静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看见」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在外婆家闲来无事买了这本书看完了最后三章。
作者笔下挖掘的是镜头背后的故事,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放大了一位位当事人的无奈纠结委屈甚至难堪,读书的过程中深觉自己泪点低,多次泪目。文字的力量就是将读者带到一个个还原的场景,给人真实的感动。
书中说,“看到窗外满城灯火,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悲欢铸就成了这个社会的悲欢,在诸如非典、地震这类灾难面前,个人的悲欢变得毫无意义。
柴静和她的团队花了六年时间做“新闻调查”,深入前线还原真实,但这个社会想要变得更好,路还很长……
最先知道柴静是因为《穹顶之下》,后来在杂志上看过一篇她的文章,给我的印象都是这是个我行我素但有思想有态度的女生,我打心底欣赏这样的女生。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书籍是白岩松的《白说》,相似的感触。我们生活得多姿多彩,角落里阴暗处深林里山脚下的他们呢?文字有限,愿心底的这份感触无限……
「看见」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这本书是陆陆续续看完的,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心情沉重,那么多的悲剧事件,看的时候就仿佛在心头压着很很重很重的东西。这是读的第一本深入了解记者这个职业的书。第一次认识柴静,是因为看《穹顶之下》,这一次读了她的书。
通常我们看新闻的吃瓜群众,最渴望了解真相。作为记者,他们离真相很近,但是很多时候真相往往会带来负重。
做采访,就是和这个社会的疾病打交道。他们去采访形形色色的案件,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在了解到事实真相后,又无能为力去改变些什么。他们能做的也只是真实的去陈述这个事件,就像“双城的创伤”,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集体自杀,背后反映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是即使他们通过案件的背后看到了引起问题的本质,却依然改变不了什么。我读的时候心情沉重,而他们身在其中进行采访时,内心得有多痛苦,但是他们在镜头中并不能流露一点儿自己的情感,他们要做到不动声色。我很难想象,从事这样一个职业,在看过那么多的人性不堪与卑劣的一面后,看到那么多社会的黑暗的一面之后,如何再去保持热爱生活。
觉得他们一起做新闻的这个团队也很好,可以因为意见不合讨论甚至争吵,但即使吵到很不堪的境地,最后也会释怀,不仅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也都是知心好友。因为经常要去外地采访,她说:一年到头出差待在一起的时候比家人还长,简直是从头再长大一遍。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让她如此眷恋。
感谢作者,这么好的记录下来她采访过的这些事件,让我了解到了这么一些不为大众所知的东西。书名叫《看见》,作者记录了这个社会的一些事件,也在过程中剖析检讨自己,或许既有看见自己之意,也有看到社会之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看见」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