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毛泽东品书论人》读后感_1800字

《毛泽东品书论人》读后感1800字

读卢志丹《毛泽东品书论人》有感

近期用了六个小时读完了卢志丹的《毛泽东品书论人》一书。让我对伟人有了更大的敬意,同时还增加了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来自于从书中感受到的伟人一步步成长的经历,体会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知行合一,从一个韶山冲的平凡少年经历世间风雨,逐步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心路历程。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毛泽东品鉴古典文学》,分别点评了《诗经》《离骚》《昭明文选》还有古短小说《红楼梦》《西游记》等。

第二章《毛泽东评价国学大师》,其中重点提到了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梁漱溟等大师。在讲述毛泽东与他们的心灵对话的工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体会到一个人思想进步的历程。虽然不少每个人都能最后走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借鉴这宝贵的经验,通过学习和实践,让自己不断走上更高的高度,让此生无憾。

关于梁启超,毛泽东评价说:

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是现在见到的毛泽东对政治、对历史见解的最早文字记录。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创立学会,确定以“新民”为学会之名。

关于胡适,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段话: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胡适那时是北大最年轻的新派教授,毛泽东曾不失时机抽空去旁听过胡适的课,所以毛泽东曾一度称自己也是胡适的学生。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20年11月25日,他在给罗章龙的信里指出:“我不赞成没有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他论述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毛泽东经历了实验主义,又超越了实验主义,开始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这一段尤其能看出他的思想进步的历程。

关于鲁迅,毛泽东生前多次坦言:

“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两位伟人。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文学造诣很高;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们的国学造诣都很深厚,都是国学大家。他们虽然未曾谋面,但是毛泽东对鲁迅充满了尊敬和敬仰之情,多次给予鲁迅很高的品评。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们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延安成立了鲁迅图书馆,在延安开办了鲁迅师范学校,使后来的人们可以想见他的伟大。

赵朴初说毛泽东传承国学上有两大功绩:

一个是保存了中医,他指出中西医应当结合,这个方向是很正确的,假如没有毛主席的指示,那么中医中药到今天就会有绝灭的危险,更谈不上发展了。许多年来,中医中药事业遭到很大厄运,遭到一些人的轻视,而正是有了毛主席的指示才得以保护、挖掘和发展,现在有许多西方人都认识到中医药的宝贵价值,向我们学习中医药学。毛主席还有一个功绩就是保存了我们传统的诗歌。毛主席自己写的都是古典诗词,而且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古典诗和民歌相结合的方向。我认为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

关于郭沫若

毛泽东对于郭沫若的文化工作、学术研究和历史剧创作,给予极高评价。郭沫若对党、对毛泽东也发自内心地热爱和拥戴。他曾宣称要做“党的喇叭”,“党决定了,我就照办,要我做喇叭,我就做喇叭”。
1949年7月1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郭沫若被推为总主席。会议期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也来了。臧克家在《得识郭老五十年——怀念郭沫若同志》一文中曾描写当时的情景:“毛主席、周总理都亲临盛会。郭老代表近千名代表向毛主席深深地,深深地90度鞠躬。这一鞠躬,给我的印象深刻极了。使我想到20多年来,郭老对窃国大盗蒋介石鄙视之,唾骂之,与之坚决斗争,生死不顾。今天,对人民的革命导师则一躬到地,毕恭毕敬。”

由此可知郭沫若对主席的由衷敬佩,也可以理解他甘心情愿去做一个“喇叭”。

近日看到一篇新加坡学者的文章,是关于央视一位姥爷的,对照郭沫若,这位姥爷就做得不好,口是心非。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毛泽东品书论人》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