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业领域中,许多企业曾叱咤风云,但面对市场变化及新技术的挑战,最终惨遭淘汰。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它们精于管理,信奉客户至上等传统商业观念。这就是所有企业如今都正面临的“创新者的窘境”。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指出,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赢利能力最强的产品进行精准投资和技术研发——最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优秀的企业。他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创新模式,发现正是那些暂时遭到主流客户拒绝的关键的、突破性的技术,逐渐演变成了主导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如果企业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开拓新市场,常常在不经意间与宝贵机遇失之交臂。而更灵活、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则能立足创新,把握产业增长的下一波浪潮。 克里斯坦森根据大量企业的成败经验,提出将破坏性创新进行资本化运作的一系列规则——何时不应盲从客户,何时应投向性能较低、利润空间较小的产品,何时需舍弃看似规模更大、利润更高的市场,转而发展细分市场。《创新者的窘境》将助你预知即将来临的变化,在险象环生的商业竞争中实现基业长青。
「创新者的窘境(全新修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曾经我一直认为“因公殉职”是伟人们的专利,“好榜样”雷锋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核弹之父”邓稼先因辐射而早逝;……。他们为了高尚的目标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听到越来越多普通人“因工而亡”的新闻,背后都有着同样的为卓越目标而奋斗不息的感人故事。伟人光辉平民化,碌碌的普通人也有了拼死而生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创新吧!
创新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延续性创新是每个企业都会做的事情,基于可衡量的KPI指标不断提升产品的各项竞争力。破坏性创新则是九死一生的修罗场,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一步是先烈。
关于破坏性创新,我所想到最成功的案例是我党推翻旧中国以及践行改革开放的事迹。
破坏性创新通常发端于低端市场。我党在革命初期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尽量避免攻击和占领城市,既极大的拓展了革命市场,又避免较早触及国民党的核心利益。通过农村运动积蓄力量、积累经验,直至水到渠成的淹没了城市中的统治者。
建立独立小机构去应对破坏性创新机会。邓小平在南方画了一个圈,然后说,去吧,摸着石头过河。破坏性创新的初期成功收益小、失败风险大,通过独立小机构去应对新机会,“独立”使之不受现有体制和流程的禁锢,“小”使之即使失败也不会拖垮现有体制。“深圳奇迹”是应对破坏性创新方法的成功实践。
创新推动着产品和行业的不断演进,演绎着新生与旧死的大戏,城头变幻的大王旗晃花了眼睛。
产品演变一般分为4个阶段: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以手机行业为例,当没有产品能够满足市场对功能性的要求时,竞争的基础或选择产品的标准一般就是产品的功能性,摩托罗拉是这一阶段的翘楚。当多个产品都可以很好的满足功能性需求时,销售最可靠产品的最可靠公司将因此享受溢价,可以砸核桃的诺基亚一枝独秀。当可靠性成为市场统一标准时,客户更喜欢使用更便捷、操作更人性的产品,苹果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最后,借乔老爷的话来结尾:创新来自于对1000件事情说“不”,惟其如此,才能确保我们不误入歧途或白白辛苦。我们总是在想,可以进入哪些新的市场。但只有学会说“不”,你才能集中精力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创新者的窘境(全新修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