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诗的见证》读后感_2100字

《诗的见证》读后感2100字

印象最深的是在此书中米沃什多次称诗人是社会中的外国人。意谓诗歌距离社会之远,仿佛是一个很难被理解的外国人。他说:“二十世纪的诗人是天生被孤立的,失去公众,“未被承认”,而人民的伟大灵魂则沉睡着,没意识到它自己,只有在过去的诗歌中才知道它自己。”
2004年米沃什去世,享年93岁,直到生命尽头,他都没有停止写作。他度过了丰富多产的一生。在这整个过程中,米沃什的作品有多少读者呢?在一则1991年的访谈中,他说,如果要做“一名卓越的诗人,哪怕是只有十来个读者就很满足了”。
诗歌是如此难以被广泛接受,由此可见。
他强调诗歌具有见证的功能。譬如他举例说: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纪弥漫着希望?也许是,但诗歌却没有证实这个印象,而诗歌的见证要比新闻更可靠。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在更深的层面上也即诗歌的层面上验证,那我们就要怀疑其真确性。
“二十世纪也许比其他任何世纪都要多变和多面,它会根据我们从哪个角度看它而变化,也包括从地理角度。我那个欧洲角落,因发生了只有剧烈的地震才能比拟的不寻常和毁灭性事件,而提供了一个独特角度。结果,我们这类从那些地区来的人,对诗歌的评价与我大多数听众稍微不同,因为我们往往把它视为人类一场重大转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把此书称为'诗的见证',不是因为我们见证诗歌,而是因为诗歌见证我们。 ”他说:“我是在思考诗歌正在确立什么样的证词来见证我们这个世纪?”
“诗歌始终紧跟着人民那伟大灵魂的种种神秘运动,充分意识到自己那可怕的责任。 ”可怕的责任也即神圣的责任。在中国,也有很有份量的诗歌在星空闪烁,但说到责任,事实上并未能担负,是诗歌总体的力量不夠?还是人民读诗的习惯不足?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浓厚的诗歌传统,但它们似乎并未导向沉思,它们被玩味(注意,是被玩味),在于个别句子、一些字眼,以及情怀、节奏等的魅力,少有来自思想的魅力。诗作与读者应是循环往复的关系,他们互为推进。在这两方面都欠缺思的力度的文化背景下,诗歌更多的成就便体现为诗句的灵光闪现,对美和情感的深度描述(相较散文),整体上磅礴大气的诗很少见。一种文化里没有持续不断且有深度探求的诗歌,就不可能产生对等的喜爱诗歌的读者。也就是说,未能让人沉思的诗歌传统,它养育的正是它只能养育的读者。
米沃什把诗歌中的个人主义风气称为小小的孤独练习,其结果是不超过纯粹的词语发现,这些发现就是词语间的意外联系,也就是看似高深和奇妙的隐喻,那些隐喻确实给人灵光闪现感觉,但米沃什认为:它们并没有表达任何内在的、精神的、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除了自我的展现,它们并没有见证什么更重要的事物,它们回避了时代。在中国,这种诗人很多,他们是社会中的外国人。
诗人有何特点,诗人何为?米沃什认为:
——“他将通过放弃他那微不足道的自我、他那常常是空洞和永远是狭小的自我,加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更富生机和更痛苦的劳动大众那最深刻的秘密。 ”无论多么出人意外的隐喻,若它表达的仅仅是狭小的自我,意义也不大。
——米沃什认为“诗人不同于其他人,因为他的童年没有结束,他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了某种儿童的东西”,富有童心,对世界保持着新鲜感对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这是后天无法习得的,是一种天赋。
——何为诗的见证?“诗人站在现实面前,这现实每日新鲜,奇迹般地复杂,源源不绝,而他试图尽可能用文字围住它。这种可以用五官验证的基本接触,比任何精神建构都重要。”尽可能用文字围住它,这就是诗的见证。
——米沃什诊断“古典主义不断以一种诱惑的方式回来,诱惑人们屈服于仅仅是优雅的写作。”在现代中国,主要是炫技的写作。
—— “不幸地,对我们观念以外还存在着客观现实这样的信念已逐渐弱化了,而这种弱化似乎正是现代诗如此普遍地郁抑的原因之一,它似乎感到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对某些客观现实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只反复吟诵人类的共同感情,比如爱情诗,诗歌就距离现实太远了。
——一位波兰诗人说: “人在被推至其处境的极限之后,再次在书面文字中找到最后堡垒,用来抵抗毁灭的孤独。”这种时候表现有些主题是可笑的。“真实世界简直太丰饶了;它要求被命名……”这是说在通常的诗的表达中还存在更丰饶的真实世界,它们往往是没被命名,作为意义,它们在更幽暗的角落存在。不是它们不重要,而是它们被忽视了。
——“在某些地方和时间段,一切都严重简化,语言也指向明确的目的。这种时候,既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文学的考验。”想起郭沫若歌颂大跃进的诗,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身份立即瓦解。事实上,他既无颜也不被认可为诗人。
——打破波西米亚的格局打破意谓浪漫的资产阶级的格调,而与人类大家庭贴近。简单说,就是让大多数人也看得懂,而不是仅只少数人玩味的文字。
——“诗歌不再是社会中的外国人。”诗歌既要有高贵的理性,又要有充满灵气的感性,要激发俗众对诗歌的接受,不再是社会中的外国人,确实需要特定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大家有着共同的迫切需求,诗歌可以唤起同一的信念和记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诗的见证》读后感_2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