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读后感1900字
让历史告诉未来
——评《朝鲜战争全景纪实4:血雨》
让历史告诉未来,首要的一点,是这本书记载的历史要有绝对的意义——或有巨大的可借鉴性,或有不可忽视性。《血雨》无疑是这样的一本书,“血”代表一段流血的史实;“雨”更代表那段史实的极端残酷性。
《血雨》一书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结束第五次战役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不甘失败,调集了六万精锐部队,发动了残酷的“金化攻势”。在仅有4平方公里的战区内,敌我双方共投入十万余人。战斗程度之激烈,在朝鲜战史和世界战史上均属罕见。双方死伤近四万人,战区内几乎无一具完整的尸体。我志愿军付出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即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作者叶雨蒙通过大量的研究采访,精心调度抗美援朝战争浩如烟海的史料,钩沉发微,条分缕析,最大限度地还原战役前后的本真,饱含深情却不着意煽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宏观的把握和谨严的判断,回望60多年前那段风霜血雨、回肠荡气的战役,在缅怀英烈丰功伟绩的同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启迪与警示。整部作品没有什么花巧的叙事技巧,直叙大量详实的细节信息,如实呈现战斗决断刹那间作战双方的犹豫和害怕,读罢不由让人大为震撼和连连感慨。
让历史告诉未来,重在不能忘记。后来的人们之所以要重写历史,不仅是为了求知,而且也是因为一种深刻的理智和情感的需要:我们要知道我们和前人的联系何在,我们要在前人的事迹中认识我们自己。1952年10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单方面中止朝鲜停战谈判,从14日开始发动“金化攻势”,先后使用11个步兵团又两个营、300多门火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对上甘岭地区发动连续猛攻,企图攻下上甘岭,进而夺取五圣山,以改善他们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战斗历时43天,“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向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山头被削低2米,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奉命防守上甘岭的志愿军第十二、十五军各一部官兵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缺粮、缺水、缺弹药的严重困难,击退敌人650多次冲击,歼敌25000余人,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奇迹。这些都战争史上不可磨灭、值得永远铭记的一笔。有一句话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任何一个读了《血雨》的读者,都会感到:过去,绝不能忘记;那些勇士们,绝不能忘记;那场战役中所熔铸的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绝不能忘记!
让历史告诉未来,贵在启示后人。一是这本书让人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那可不是游戏,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双方在迷雾中摸索,无数偶然的因素、对对方意图和处境的猜测,推动着双方走向意料之外的方向,一场规模有限的战斗,在双方计划之外,最终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役。在上甘岭,我们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既不软弱,也不愚蠢,《血雨》不是一面之词,它也有以美军档案、韩国军队将领的回忆录为据,充分展示了敌方的态势和隐情。这是两个民族、两支军队的较量,双方旗鼓相当,而我们胜利了。二是深刻领略什么是意志之战。这本书充满意志的力量,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志愿军那种攻击、行动和取胜的强大意志,在上甘岭表现得如此坚决和彻底。如“令美国官兵震惊和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军人仍能在坑道中坚持,并一次次冒着弹雨火海冲出来夺回山头,以至于他们都认为这是给士兵服用了迷幻药或兴奋剂所致。”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感染和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这些如岩石般屹立在上甘岭的中国军人,让我们始终我们满怀敬意地仰视着他们。三是清醒地思考未来的“上甘岭”。透过本书10章的记录描写,基本总结了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的四点主要原因,分别是:坑道、炮火、合力和意志。如今的信息化战争已不同于昔日的机械化战争,我们在吸收传统战争经验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透过这场历史的硝烟,不妨认真反思一下,假如明天有一场“上甘岭战役”,我们怎么打赢?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附录收集整理了《韩国战争史》有关史料(摘录)、韩国军队参战者证言(摘录)、西方通信社对此战的报道(节录)等三部分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展示了对手关于战争的部分细节,有对话、有描述、有当时的想法记录等,进一步增强了历史的直观性,与书的主体部分相互映衬,有助于读者对那场战争作出更为准确的把握。
著书意在立说,撰文旨在化人。当一本书,如此确凿雄辩地展现一段伟大的历史、展现中国人的英雄业绩时,作者就完成了他的根本职责——保存我们的记忆,让不朽者的英名在时间中流传,让历史告诉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