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伪币制造者、窄门》读后感_1000字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伪币制造者、窄门》读后感1000字

错别字就不吐槽了,先看的窄门,芥龙与阿丽莎虽然看似是离彼此最近的但实际恐怕是隔着最远的距离。
芥龙所求的是阿丽莎,他为阿丽莎努力以求自己能配上阿丽莎,为了阿丽莎他可以舍弃通往天国的窄门。
而阿丽莎所求的是只能容一人通过的窄门,而她又最擅长自我牺牲,于是最终她选择牺牲了对她而言最为重要的芥龙,独自一人穿过了窄门,阿丽莎的结局恐怕是这部作品里为数不多的happy ending吧。对她而言自己所做的种种牺牲,经历的种种苦难都是为了穿过窄门后永恒的安乐。
然而若讲到在这部作品里被视为德行的象征的自我牺牲的话则不得不讲讲须丽叶,她所求的恐怕是芥龙的幸福,为此她也不断努力以求可以配上芥龙,然而在意识到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后,她选择了牺牲自己。尽管阿丽莎在日记中说须丽叶浪费了阿丽莎的自我牺牲,但须丽叶早已理解阿丽莎所谓的自我牺牲实际上毫无意义,反倒是可以说阿丽莎浪费了须丽叶的自我牺牲。阿丽莎独自穿过了窄门,而被留下的芥龙和须丽叶也被迫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窄门。就如同在伪币制造者里伯纳提到的有人认为睡觉应该开窗有人认为不该,对不同的人来说“正确”的意义不同,窄门里的角色所追求的东西也互不相同。虽然这种不同也可以如金子美玲的诗所说“铃铛、小鸟、还有我,都不一样,都很好”。但在窄门里这些不同无法相容,注定了他们最终只能走上各自的道路。
伪币制造者相对窄门要有意思的多,叙述方式本身很有意思,登场人物看似杂乱却又紧紧相关。伪币制造者这一标题所指的不仅是在作品后期出现的制造伪币的少年们,同时也包含了所有那些伪造着自己的几乎所有的登场角色,伪币时而是家庭,时而是宗教,时而是文学,时而是人格。这部作品里没有一个主角,而又几乎人人都是主角。纪德借作家艾杜瓦阐述了这部作品的理念它虽有虚构,却又如同真实一般,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媒介(日记、信),不同的理念 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故事。虽然有点gay里gay气的,那也是纪德本人在这部作品里的投影。找到伪造的和真实的分界线,就像小说里《夜壶》的作者(是在记不清名字,登场人物太多了)所真正追求的一样,纪德或许也是希望通过这部结尾是“可续”的作品,让那个时代的读者在读完这部独特的作品抬起头时,去发现他们身边的虚伪与真实。(伪币制造者在出书前确实在法国发生过逮捕伪币制造者和学生上课时开枪自杀的事,所以这部作品本身确实是虚伪中夹着真实,在当时的读者看来恐怕是不难从中看出现实的影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伪币制造者、窄门》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